- 发布时间:2009-07-20
- 字体:【大中小】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昆明市农民的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一、昆明市失地农民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近几年,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加快,昆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四退三还”工作力度加大,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为城市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被剥离出来,失地农民数量大幅度增加。许多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因安置、补偿、就业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日益成为社会稳定的重点和基层工作的难点。二、昆明市高度重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昆明市高度重视农民的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出台了失地农民就业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开展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大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实施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维权长效机制。
昆明市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失地农民思想观念滞后。 2.失地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就业难度大。3.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策性文件,扶持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散见在其他文件中,不利于操作、执行和宣传。4.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失地农民就业与企业用工难对接。
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失地农民就业作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党委政府要继续重视并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要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本地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鼓励和支持更多失地农民创业就业。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失地农民就业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计划中。
2. 完善政策,强化服务,支持和推动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建议认真制定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创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失地农民中有劳动能力者纳入再就业工作范围,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建议政府专门出台失地农民中的“4050”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就业机制。整合人力资源市场,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技能鉴定、社会保障服务和劳动保险事务代理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乡镇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力度,在失地农民较多的乡镇建立社会保障平台,使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入村入户,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加强培训、完善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就业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对接。要强化创业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建立满足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的培训体系,扩大培训范围,逐步将所有有创业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培训范围。综合运用小额贷款、岗位补贴、免费培训、免费职介、社保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引导城乡劳动力向工业园区、现化服务业流动和聚集,增强企业吸引力,提高就业稳定率。
4.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失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速建立农村劳动力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社会财富转变。围绕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引导帮助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到非农产业就业、创业,在市内小城镇、县城、主城区三级城镇梯?转移就业。
5.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张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