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高跟鞋与小脚
  • 来源:宣传
  • 发布时间:2008-09-19
  • 字体:【
  庞龙的一曲《高跟鞋》唱遍大江南北,引起人们对高跟鞋的又一次审美浪潮。“高跟鞋滴滴嗒滴,我已经听乱了呼吸,想和你走过风雨,牵牵手仅此而已。高跟鞋滴滴嗒滴,模糊了距离和情意,敲醒我寂寞夜里,想想你仅此而已。”

  其实,高跟鞋是西方的产物。发明时间可以追溯到基督教诞生之前的时代,但它成为一种普遍的时髦是16世纪的事,推广它的人是美弟奇家族的凯瑟琳,一位出身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显赫家族的小姐。这位小姐个子矮小,在她出嫁巴黎与亨利二世结婚时,她带去好几双高跟鞋。这些高跟鞋是由意大利的一位心灵手巧的鞋匠精心制作的,目的是想使她显得高一些。在结婚典礼上,凯瑟琳的高跟鞋轰动一时,她一下成了宫廷舞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女性。于是全欧洲的鞋匠立即迷上了凯瑟琳的高跟鞋,并全力仿造这种鞋子,而且将鞋跟做得更高。

  说到高跟鞋,这倒令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小脚女人。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而受到广泛赞美,乃至男子为这颤倒,女子为之痴迷。

  中国人缠小脚的历史与西方人发明高跟鞋的历史相差不大。一般认为,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妃子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或许更早还可追索到商代。

  据记载,民间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小脚,到成年时脚长若不超过三寸,即成为备受赞赏的“三寸金莲”。在当时,这样的小脚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缠小脚可不只是女子的专利。清代章回体小说《镜花缘》里就有关于男子缠小脚的记载:林之洋来到女儿国,被国王看中,封为王妃,命宫女为他缠小脚。作者李汝珍把缠足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先用明矾涂在脚缝,五个脚指紧靠一起,脚面用力弯成弓状,然后用白绫缠裹,缠上两层,用针线密缝,一面狠缠,一面密缝,缠完后,脚如炭火炙烧,疼痛难挨,随后日子还要他人搀扶走动,以活络筋骨,如此日复一日紧紧缠裹,并用药水熏洗,不到半月,脚面弯曲,折作四段,十趾腐烂,鲜血淋漓。久而久之,腐烂的血肉变成脓水,流尽后只剩几根枯骨。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小脚一双,眼泪一缸”。遭受此等大罪,“林王妃”如有先见之明的话,说死也不会来到女儿国的。

  追究起高跟鞋与小脚的产生,我们不难发现:高跟鞋的出现使女人显得更加俊俏迷人,更利于女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而缠小脚却是父权制传统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不仅“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男强女弱”也成了事实,女性若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更是难上加难了,惟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正如《女儿经》所说:“恐他(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穿高跟鞋,要求女人抬头挺胸收腹提臀,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着实迷人。正如服饰历史学家威尔柯克斯在评述16世纪的欧洲时说:“行走时摇晃臀部在当时欧洲人眼里是一门艺术。这种女步的另一动人之处在于行走时提起裙子,微露穿高跟鞋的脚和脚上的丝袜,给人以惊鸿一瞥之感。”所以,高跟鞋此后很快变成贵族地位的标志,在很长时间内平民百姓没有穿高跟鞋的资格。

  而女人缠了小脚,只能低头含胸,恰如周作人先生在《金鱼》一文中这样所写:“正如驼背或脖子上挂着一个大瘤。”难怪周先生会说:“寸脚女人所引起的另一种感想乃是残废。有谁会赏鉴驼背或大瘤呢?”这种违背自然与健康、建立在摧残妇女身体基础上塑造出来的“美”,恐怕是美的极度扭曲和变态。

  正因为此,女人缠小脚的风气给撤底杀住了,而穿高跟鞋则不再是西方女人的专利了。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鞋跟高度适宜的鞋子穿在脚上,全身的重量由全足负担。由于高跟鞋跟部的过高设计并不符合人体力学,加上前部紧窄,穿上高跟鞋以后,身体会前倾,全身的重量落在了脚掌,受力集中于脚趾而不均匀,而脚掌腱膜前后各与跗骨及脚跟相连,因穿高跟鞋使掌面失去平衡,破坏了正常的重力传递负荷线,牵连至膝部及腰部承受压力,如不留意,不仅会造成使脚部酸痛、扭伤、摔伤等,还往往导致跖趾关节变形,跖骨骨折及腰酸背痛等症状,严重时更会影响行走活动。这就难怪为什么女人穿高跟鞋上台阶时,双手提着裙下摆,然后把双膝弯曲,像袋鼠一样跳着前进。

  看来,好的东西必然流行,而流行的东西没必都好!

(段德李)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