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基层玉溪
玉溪
民盟玉溪市委支教工作二十年
  • 来源:宣传部
  • 发布时间:2008-08-06
  • 字体:【

 心系教育情未了 二十年奉献促发展

  民盟玉溪市委在民盟云南省委和中共玉溪市委的领导下,在市政协和统战部门的支持下,在教育行政部门和盟员所在学校的配合下,充分发挥盟员师资队伍的优势,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自1987年启动农村支教工作至今,历时二十年,足迹遍及全市八县一区农村中小学,为玉溪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二十年支教工作主要情况
  民盟玉溪市委是以文教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参政党地方组织。在现有盟员240人中,教育系统具有高中级职称的154人,占全市盟员总数的64%。在154人的盟员教师队伍中,既有学识功底深厚的徐啸虎、汤开科等老教授、老教师;又有多年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杨建明、杨静、郑敏等中年骨干教师;还有以玉溪市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梁兵为代表的孙鹏霞、黄波等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的新秀。玉溪市民盟历任领导非常重视支教工作,认真协调组织优秀骨干盟员教师,以“接力棒”的精神对农村和边远山区中小学进行支教工作,坚持二十年。支教范围涉及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小石桥中学、元江一中、新平一中、漠沙一中、江川二中、等 40多所中小学以及易门县、通海县的中小学。汤开科、郭永明还先后被邀请到怒江和德宏等地参与了支教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民盟在二十年支教活动中,举办大型专题讲座60多场次,讲稿近50万字,听众2万多人次;上操作示范课200多节,教案200多个;考试研究课120多节;各种训练题、模拟试卷100多套; 听课评课近250节;指导和参与教育科研20多项。
  在支教过程中,民盟市委一是抓“点”求实效,抓“面”打基础,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机会参与。如以漠沙二中为点,吸纳漠沙一中、漠沙小学以及较远的嘎洒中学、嘎洒小学、水塘中学和者竜中学的教师参加,连成一片。
  二是互帮互助,不断推动支教活动向纵深发展。和被支教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结成“对子”,面对面研讨互补,相互学习、真诚帮助、共同提高。
  三是帮忙不添乱,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被支教学校提出的,在农村和山区学校中普遍存在或遇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及导学的实施与管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支教老师群策群力,逐一解答,帮助农村和山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率和办学质量。
  四是讲座引路,上课示范,以学论教。民盟的支教内容不是教育系统现行教师培训内容的重复或翻版,而是它的补充和深化,强调突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着力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有”新人指导支教工作。民盟玉溪市委在历次支教活动中,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新的理念开展支教工作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活动,使学生不仅学到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才。
  在支教活动中进行的多场专题讲座,如汤开科老师的《创新教学设计概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备课》等;徐啸虎教授的《<三国演义>的人物与情节》、《<水浒>的英雄人物形象》等;原民盟玉溪市委主委刘齐宣教授的《初中英语简笔化教学与艺术》、《初中英语的取舍与整合》等各具特色,引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践性;三是讲者听者地位平等,具有互动性;四是认真研究,具有科学性;五是讲座大小结合,以小为主,具有灵活性;六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具有针对性。这些讲座对农村和山区学校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将新课程资源内蕴的新理念揭示出来,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解析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支?老师在支教活动中探索建立“二元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二元”互补,共同提高。如青年盟员教师黄波的《巍巍中山陵》一课,紧扣“巍巍”二字破题,按照结构顺序,通过师生互动,把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深刻含义揭示出来,使师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研究考试  增强应试能力
  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试仍是检测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支教老师在支教活动中,把“研究考试,提高应试能力”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来完成,主要做法有:第一,举办“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讲座,帮助弄清大纲要点、难点、重点,考试命题范围、内涵与外延和试卷样式及其应对策略;第二,提高“命题式”专题复习课,由受援学校依据自身实际事前提出复习内容,按命题上课、针对性强;第三,预测考试“稳中有变”、可能“变”在何处,并尽可能在专题复习中展现出来;第四,指导考试应答的思路、方法和策略;第五,注意疏导学生心理,轻松应对,笑对考场;第六,围绕课例,讨论交流,求真务实,促进复习质量的提升。2007年4—5月,盟市委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杨建明老师应元江县教育局邀请,两次给全县初三政治教师在元江民族中学举办复习讲座和上示范课,教给他们复习和考试的应对策略。杨建明老师的中考复习指导结合了元江县老师学生的实际,使2007年全县中考政治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三)合作交流  共同提高
  在支教活动中,特别是在讲座和示范课结束后,针对有争议或疑问的问题,支教老师与当地老师共同讨论,合作探究。为了使探究“活”起来,让他们敢于发表个人见解,不唯言是听,支教老师主动营造一个宽松的探讨氛围,虚心倾听他们的建议和看法,在对话中探究,在探究中争鸣,在争鸣中吐露真知灼见,分享认识,求得共识。这对教师更新观念与新课堂教学的具体运作,大有裨益,同时又促进支教教师和当地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支教老师在支教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说课评课,以学论教,正确导向;第二,围绕课题,深入探究,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和事实依据,避免就事论事的肤浅泛谈;第三,充分准备,突出主题,明确目的和要求;第四,探究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第五,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探究水平。
 (四)调研支教两结合  建言献策促发展
  二十年来,年复一年、 一代接一代,民盟市委在支教活动中,尽力把调研与支教相结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建言献策,促进发展。
  九十年代初,在新平县平掌中学调研中,发现学校灯光昏暗,严重影响教学,我们立即向乡政府领导反映,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玉溪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戛洒小学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体现得比较好,一位女老师在《打电话》的授课中比较充分地展现了新课标精神后,课后便向县教育局建议总结推广,并得到了采纳。在与华宁县政协和华宁县教育局的“三免一补”座谈会后,教育局领导提出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问题,支教老师针对华宁的学校实际,坦诚建言,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多年来,民盟玉溪市委把支教活动和深入山区农村进行考察调研相结合,了解山区农村的现状,特别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民盟市委考察调研组到新平、元江、峨山等县的山区考察,深入到许多中小学了解情况,亲眼目睹当地中小学生“木板床”、“ 旧毛毡”和“草席”的生活现状时,深刻感受到了尽管玉溪市是省内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山区农村依然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针对农村山区寄宿学校学生的艰苦生活,民盟市委向玉溪市党委和政府提交了《关于玉溪市山区寄宿制学校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并得到采纳,使农村孩子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五)传承不息  心系教育情未了
  民盟玉溪市委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支教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对每次支教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支教开始前,他们挑选政治思想好、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支教队伍。在支教过程中,他们带队在前,把握方向,解决困难,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尽心尽力。在二十年风雨里,他们关心教师,统筹协调,听取意见和建议,做了大量工作。对教育有深刻认识的领导,必然带出一批痴情于教育的教师队伍。
  民盟第一次支教活动是从洛河民族中学开始的。支教老师们提前一天到达洛河,夜晚大雨滂沱,寒气逼人,大家就围坐在一起,谈说支教话题到天明。第二天,他们以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高度负责的精神,圆满完成第一次支教任务,为支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邓岳西老师精湛的书画技艺对学生的磁石效应,年近七旬的徐啸虎教授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牵挂,民盟市委文教工作委员会?主任郭永明老师多次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到附近山区农村中小学支教,民盟市委文教委员会主任汤开科老师二十年来心系支教,不余遗力。盟员教师们这种热心支教的精神,不畏艰难的品格,感染着师生,也积极影响着民盟中青年支教队伍的成长进步。
  盟员教师走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了解到山区农村教师在设备相对简陋、信息闭塞的艰苦环境下,仍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山区一些学生经济困难,米汤泡饭,冬天穿着单衣,套着拖鞋,但依然情绪饱满,坚持学习。这种精神教育和鼓舞了支教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也增强了支教老师为支教服务的责任感。
  二十年支教,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民盟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支教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也不少。一是本职工作和民盟支教工作的矛盾比较突出,支教时间难以保证;二是民盟的支教活动大部分是利用双修日进行,加重了盟员教师工作负担;三是民盟市委没有自己独立的车辆,预定的支教方案有时不能按期实施;四是经费偏少,影响了正常支教工作的开展;五是中青年支教队伍的培养和锻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后备支教队伍建设考虑的不够,支教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结回顾二十年的支教活动,主要有以下体会:
  1、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提高支教工作的水平。民盟玉溪市委组织全体盟员特别是支教教师,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时事政治,学习盟章、盟史和民盟中央的有关文件,把促进农村山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
  2、支援农村教育,能坚持二十年,离不开市县(区)政协、教育局以及盟员所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3、支援农村教育,能坚持二十年,离不开有一批认真践行“立盟为公,以天下为己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修身守德,淡泊名利,自尊自强”民盟精神,对社会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盟员教师队伍。大家视教育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把支持农村教育看成自己份内的事,把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三、深入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 继续开辟支教新天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堂,关乎未来。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水平,做实事、做好事,民盟玉溪市委积极响应民盟中央在全盟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的号召,经民盟玉溪市委决定,在全省民盟组织率先启动“农村教育烛光行动”计划。2007年9月,民盟玉溪市委组织盟内教师团一行12人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研习班活动,11所农村中学骨干教师和3所城区中学教师,共300多人参加了中教研习班活动,涵盖了元江全县的所有初级中学。
  二十年支教情未了,民盟玉溪市委对农村教育有着深厚的情结,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教育与管理水平,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后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中,既要帮助农村老师研究课程和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校日常管理,更要注意引导农村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实践教育科学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支教工作的实事做好,好事做实。中共十七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盟玉溪市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尽自己微薄之力,在今后的支教工作中更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把支教工作做的更实,走得更稳 ,让千千万万支烛光点燃农村孩子的希望和未来。

(何有昌)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