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精神的守望者
  • 来源:宣传部
  • 发布时间:2008-03-05
  • 字体:【
  经历了“文革”的痛创,巴金在思考什么?读他耗尽8年(1978年——1986年)心血所写的《随想录》可探寻。《随想录》扬扬洒洒40万字,当中含有一个意愿:讲真话。两个梦想: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力主建立现代文学馆。

  巴金亲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与那一代知识分子一样,受尽了残酷的迫害,非人的折磨,他本人受批斗,蹲牛棚,被称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牛鬼蛇神”,爱妻萧珊则由于不能得到很好的医治而过早去逝。文革之痛,他不比别人少,可以说饱受的苦难,难于言表,刻骨铭心。然而,“文革”结束后,当有人大谈自己的伤痛时,巴金更多却是在拷问自己的灵魂,作道德的忏悔。巴金的可贵并不在于他对“文革”有先知先觉,一来就对“风向”清清楚楚,而在于他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审视“文革”,经过对自己的深刻反省、剖析,完成真正人格的塑造,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找回民族精神的根基。

  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真话。真话最接近真理,是人格品质的彰显。讲真话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它折射着人类的良心。我们教育小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真话,不能说慌。讲真话的实质是实事求是,这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作风,不幸的是“文革”中真话丧失殆尽,假话满天飞扬,而且,越假越好,比如那句“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不仅如此,最可怕的是“莫须有”,“无”中生“有”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之人?上到国家主席下到一般百姓都没有逃脱厄运。一个“假”字了得,有人讲了几句真话,坚持了真理,“四人帮”就以种种罪名置于死地,比如:张志新、遇罗克死之惨烈。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讲真话之难可想而知。在《随想录》中,巴金对自己的反省、剖析,一直延伸到五十年代批胡风的运动,他坦言:自己曾丧失过独立思考,讲过违心的话,也相信过假话,正是痛定思痛,从“造假”让我们民族付出的巨大代价中,他认识到了真话的价值,继而呼吁讲真话。“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可以说在《随想录》中随处可见。

  巴金认为,“文革”的发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中国不爆发,其他国家也会爆发,他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主张,其目的一是让吾国人民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一是让世界各国引以为戒,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从而去开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乃至人类美好的明天!“文革”从发生到今天已过去40余年了,再回首会发现,经过改革开放,吾国的物质有了极大的丰富,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遗憾的是在繁荣的背后,有着精神的缺失,也留存着“文革”的后遗症。事实证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精神的重塑是相当困难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文革”的危害涉及方方面面,然而,我认为最大的危害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精神的阉割以及人性的扭曲。建立“文革”博物馆,能以史为鉴,开启未来,特别是能教育下一代。今天年青的一代对文化大革命知之甚少,说起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他们除了认为是在讲“天书”外,就没有什么了。这段历史在年青一代心中基本是空白,如果没有物证和史料,难于让后人相信?就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对“文革”,如今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无疑,巴金的思考是深远的。

  中国现代文学灿烂辉煌,鲁迅、茅盾等一大群作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令人痛心的是,“文革”中几乎所有的作品成了“毒草”,遭到无情的批判、糟蹋。许多有突出贡献的作家、翻译家则残死于非命,如:老舍、傅雷等等。“文革”结束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还中国现代文学本来的面目,让伤痕累累的文学作品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1981年,巴金首次提到建现代文学馆的梦想。为建馆他先后捐款25万元,捐书、信、照片等7700余件。新馆落成时,巴金因身体的原故不能前往,然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正门中央的巨石上,永远地镌刻下了巴金老人的话:“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这段话丢弃了一切对文学的迟疑,让今天的我们怀以镇定清静之心,从容地走入这块阔远的心灵和思想之园地。

  一个风烛残年?老人,面对病魔的折磨,凭着坚韧的毅力完成了《随想录》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随想录》以其讲真话放射出的思想光芒,将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巴金是透明的,他敢于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进行自我反省;巴金又是真诚的,他掏出了自己的心窝,发出肺腑之言,坚守着我们民族赖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巴金,无愧于精神的守望者,一直坚持着,并高举着人类良知的大旗,激励着我们前行。一个民族只有精神的高贵,才能真正的高贵,一个民族只有精神的高贵,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我们陷于迷茫之时,想一想巴金。我喜欢这句话:巴金走了,灯仍在!

(李猛)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