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宣传部
- 发布时间:2007-06-12
- 字体:【大中小】
在胡适看来,一切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均在扫荡之列,甚至极端到主张废除汉字,喊出“汉字不废,中国必亡”的口号,好在汉语拉丁化,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化等主张,基本上都无疾而终。仅简化汉字流行于大陆地区。
正当胡适大力歌颂“西洋医学”,贬低“国医”,甚至偏激地认为:“我们的愚昧往往使我们不了解医生,不了解看护,不了解医院的规矩。老实说,多数的中国人至今还不配做病人!”。自己却发现有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被初步诊断为“糖尿病”。经京中西医治疗一段时间未见效。李石曾向胡适推荐北京名中医陆仲安,胡适考虑:“中医治病无科学根据,未予同意”。后来马幼渔又复介绍,胡适才延医于陆。经过一番诊治,经数月竟霍然而愈。时任中华医学会会长的俞凤宾,特地托人到北京找到胡适,抄出全部药方,刊登在1920年11月份的《中西医药杂志》上。
陆仲安医生屡次为著名的桐城派文学家林琴南诊病,为感谢陆的辛劳,亲自画了一幅“秋室研经图”送陆,并在图上用文言文题写了颂扬陆氏医术的文字。陆氏也请胡适博士题上文字,胡适欣然命笔写道:
林琴南先生的文学见解,我是不能完全赞同的,但我对陆仲安先生的佩服与感谢,却完全与林先生一样。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先生诊看,陆先生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
去年幼渔的令弟隅卿患水鼓,肿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面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里才去请陆先生去看,陆先生用参芪为主,逐渐增到参芪各十两,别的各味份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减,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隅卿和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份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药学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我看了林先生这幅《秋室研经图》,心里想像将来的无数《试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学者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见这一日。
(陈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