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身建设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
昆明又添一处民盟传统教育基地
  • 来源:民盟云南省委
  • 发布时间:2025-05-16
  • 字体:【

费孝通旧居,位于呈贡区龙城街道古城社区古龙路59号,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263平方米,为五架梁,重檐硬山顶三合院民居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与夫人孟吟租住于此。费孝通旧居作为呈贡区抗战文化名人旧居,承载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南迁昆明部分院校在呈贡办学的史实,具有重要的抗战历史纪念价值。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2018年至2024年完成提升建设 (图片为提升建设前后对比)

2014年,民盟中央批复同意在昆明龙泉古镇片区、翠湖片区、呈贡片区建立民盟传统教育基地,费孝通旧居作为呈贡片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昆明市和呈贡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2018年起,由呈贡区政府主导,在加快旧居的提升改造过程中,充分听取并吸纳民盟组织的意见建议并获得民盟中央、民盟省委、民盟市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近6年,完成对费孝通旧居修缮、内部展陈提升建设,现正式对公众开放。

旧居中的民盟元素

 3、主席丁仲礼为旧居题字_副本.jpg

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为旧居题字,民盟昆明市委会及民盟杭州市委会联合完成了镌刻制作

 4、副主席吴为山创作捐赠的先生雕像_副本.jpg

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为山创作捐赠的先生雕像,由民盟昆明市委会和中共呈贡区委统战部制作

5、六位盟员画家向旧居捐赠美术作品_副本.jpg

四川民盟朱渝刚、江苏民盟余国城、贵州民盟徐峰、天津民盟李英杰、陕西民盟杨佳焕、昆明民盟贺奇六位盟员画家向旧居捐赠美术作品

 

费孝通与云南

 6、费孝通先生_副本.jpg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曾任第四、五、六届民盟中央主席。

1938年的夏天,费孝通先生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昆明,在云南开始了他人生的三个新起点。

费老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主持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的工作,开启了他学术生命的新起点。他利用中英庚款的资助,带领清华大学社会系毕业生张之毅开展社会学实地调查,并形成了《禄村农田》《易手工业》的调查报告,这两份调查报告是费孝通先生在魁阁时期重要的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魁阁当时聚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形成了敬业乐群、务实向上、求知心切、工作专注、思想自由的“魁阁精神”,其核心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实践,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遗产。

同时,费孝通先生也开启了家庭生活的新起点。在昆明,他认识了第二任妻子孟,并且在呈贡生下了唯一的女儿费宗惠。

1944年秋,费孝通先生加入民盟,并被推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的委员,开启了他政治生命的新起点。加入民盟后,费孝通先生积极向学生和社会各界宣传民主和进步思想,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坚决斗争。1945年11月25日晚,费孝通先生在联大民主草坪上发表了“反内战”重要演讲,先生说:“让我大声疾呼,用我的声音压倒枪声,在枪声中我们还要呼吁和平。”从此,费孝通先生成为了学生们最仰慕的民主教授之一。费孝通先生积极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李闻惨案”发生后,费孝通先生被列为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对象,处境十分危险,被迫于1946年8月离开昆明。

费孝通先生在昆明8年,其中有4年是在呈贡度过的。抗日战争时期,日1938年9月28日开始轰炸昆明,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往郊区农村疏散。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为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搬迁到呈贡魁阁给呈贡县政府写了1940年10月,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搬迁到呈贡古城村魁星阁。同时期,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广州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工校、昆华女中、侨中学等搬迁呈贡,众多文化名人也疏散至呈贡。呈贡成为昆明地区三个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费孝通先生一家于1940年10月14日搬到呈贡租住在村民李加荣家中,没有几天,孟吟临产。按照呈贡农村的风俗习惯,外来人是不能在农民家中生小孩的。此时居住于县城三台山上“默”的吴文藻教授和夫人冰心离开呈贡前往重庆。家就暂时搬到默,在默,女儿顺利诞生,小名叫做毛毛,为纪念前妻王同惠,费孝通给女儿取名费宗惠。孩子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喜悦与欢乐。毛毛满月后,家搬回李加荣家时,按当地风俗习惯买了红糖给李家,并在大门上挂了红布,以示吉祥。

1940-1944年,费孝通先生在这里度过了艰辛繁忙且相对安定的时光。当时由于经费困难,魁阁没有事务人员,从经管公款到购买文具,从钢板字到用油印机,都是自己动手,费孝通先生写得一手很好的钢板字,魁阁所出版的油印报告,都是自自印。费孝通先生曾说:“我在魁阁算什么角色呢?可以说是小头头”和“大服务员吧。”

费孝通先生主持魁阁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与他的同事们至少对云南17个田野点做了深度研究,形成了一批调查报告。其中1943年6月至1944年6月,费孝通先生应邀访问美国,在美期间,他把阁的调查报告和讲稿译为英文,编成《云南三村》《乡土中国》在美出版,引起了国际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费孝通先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后,又担起了我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任务,就算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也坚守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贞信念。他沿着“江村经济———小城镇———中小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调研考察路线,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学术成果累累。费孝通先生1995年实地调查日程表,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费老,每年还要实地调查148天,行走4万余公里。

概括一生,费孝通先生说,他一辈子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民族”,一篇是“农村”。

1950年代,费孝通先生参与民族识别工作,并在东奔西走的社会调查中处处留心民族问题,积累资料,深入思考,终于在1980年代后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历史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也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费孝通先生晚年在深刻的文化总结和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观点。

离开呈贡40多年后,1986年6月和2000年8月,费孝通先生两次重回呈贡,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是在呈贡发展的,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地方。”“昆明和呈贡是我的第二故乡。”

费孝通先生也为呈贡留下了墨宝,表达他对呈贡的热爱和期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这一幅“远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贡。”同时他也为“冰心默庐”和“呈贡一中”进行了题字。

费老墨宝

 光影魔术手拼图02.jpg

 《呈贡一中》 《远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贡》 《冰心默庐》

 

 

        撰稿: 民盟昆明市委
        编辑: 陈晓熊         审核:王文华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