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基层德宏
德宏
剪刀听诊器畹町行:民盟志愿者致敬抗战80年
  • 来源:民盟云南省委
  • 发布时间:2025-07-21
  • 字体:【

图片1.png

这里,是中国远征军出境作战的起点。80年前,抗战将士从这里出发,死以国;80年后,一位医生、一位理发师——两位民盟盟员,在这里重逢。

他们用义诊和义,走进老兵村、移民局边检站,把一份尊重、一份敬意送到边境最前沿。

不喊口号、不讲排场,他们只是用最熟悉的方式,在历史的节点,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一场重逢,从北京到畹町

今年7月,正值反法西斯抗战胜利80年纪念。云南畹町,开展了一场特别的志愿行动。

他们,一位是今年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的医生沈坤,常年扎根边境、服务群众;一位是首都道德模范、80后理发师孙凯,多次自带“移动式理发”行走在西藏、新疆、青海边境线。这次来到云南畹町边境线。

他们素未谋面,却同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们一个在边境线坚守,一个从北京出发;这一次,因信仰同行,在抗战胜地重逢。

一剪一听,一诊一心

在老兵曾经生活的社区,沈医生仔细对老兵的子女问诊、测量、讲解慢性病知识。在畹町边检站,孙凯俯身为每一位老兵子女理发:“我没别的本事,只有这门手艺,希望这一,能换来一点安心。

在老兵理完发后,沈院长和孙凯顺路走到了抗战老兵名录墙前——那是一面刻着171位抗战英烈姓名的纪念墙。

沈院长突然说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孙凯”。

孙凯愣了一下,说:“那一刻,心脏猛地一颤。”

“原来在八十年前的滇缅公路上,也有一个叫孙凯的老兵,顶着炮火走过丛林。我走的是公益的路,他走的是战火的路,但我们都是为这个国家出一份力。”

为何是畹町?

因为这里,见证过太多牺牲与信念。

1938年起,90%的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入境;1942年,十万远征军从这里出境作战;
1945年1月,滇西反攻收复畹町,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光复的边境口岸。

同是民盟人,他们这样纪念

沈坤说:“走进畹町,不只是志愿服务,更是用行动纪念英雄。”

孙凯说:“真正的大国工匠,不只在工厂,也可能在边关、在理发站——重要的是心里有没有人民。”

这场志愿活动背后,是民盟对信念与责任的延续:从先贤投身救国到新时代的基层坚守,精神始终未变。

他们没有讲大道理,却以一把剪刀、一支听诊器、一份专业,为和平献上最朴素的敬意。

纪念,从来不是一场仪式

而是一种提醒、一份传承。

他们不喧哗,却让人记住:有一群人,始终在用行动告诉我们——
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传承,什么是“人民至上”。

在畹町,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的“重逢”,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图片2.png

接力那些曾走过滇缅公路、为国家拼过命的人;

也接力民盟老一辈传下来的话——“做好事,做实事”。

沈医生在义诊中一遍遍叮嘱慢性病防控;

孙凯蹲着为战士修剪头发,说:“我就想把这点手艺用在正地方。”

没有口号,只有一件一件做出来的实事。


        撰稿: 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 孙凯
        编辑: 陈晓熊         审核:王文华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