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信息
要闻信息
献良策与人民同频 建真言与时代共振──民盟云南省委提交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材料和建议前瞻
  • 发布时间:2023-01-13
  • 字体:【

2023年1月10日,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昆隆重开幕,云南政协报刊登了《献良策与人民同频 建真言与时代共振──民盟云南省委提交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材料和建议前瞻》,请全省各级盟组织和广大盟员学习参考。

新年新气象,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省两会召开的重要时刻。民盟云南省委带着沉甸甸的2022年履职答卷,整理好大会发言、提案和建议材料,怀揣着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理想和斗志,以昂扬的姿态迎接盛会的到来。

加强民主监督     积极履职尽责

关注教育、生态、民生、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着眼群众所想所期所盼,这是2022年民盟云南省委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工作的突出亮点。

2022年,民盟云南省委在民盟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民盟云南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着力抓好参政履职工作”要求,围绕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能力为主线,以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民盟中央和省政协平台作用,依托课题申报和调研选题,组织各专委会、州(市)民盟组织、机关各部室以及广大盟员深入调研,从资金投入、表彰奖励、成果转化等方面保障,促进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工作朝着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一年来,民盟云南省委充分发挥民盟中央、省政协平台作用,积极履职发声。参加民盟中央举办的各类论坛、征文及素材征集,上报全国政协提案和发言素材4篇、重点调研和合作调研课题选题4个、各类征文10篇。其中,1篇被表彰为“第八届民盟经济论坛优秀论文”。向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大会发言材料1篇、会议交流材料14份,并组织4名盟员在专题协商会和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2022年初,民盟云南省委上报集体提案15件。其中,《关于深化云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产业合作的提案》被确定为重要提案;《关于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先进电子材料产业发展的提案》被确定为重点提案,该提案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最终促成《云南省先进电子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的出台。

一年来,民盟云南省委充分发挥政党协商作用,积极履职建言。在2022年初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座谈会上,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徐彬提出“双碳”的实施路径和对策、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等三方面10条建议。截至目前,民盟云南省委围绕发展“飞地经济”、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等方面向省领导报送政策建议信12件。其中,《关于进一步深化滇沪合作发展飞地经济的建议》等3件获省级领导5人(次)批示。

一年来,民盟云南省委充分发挥盟员联系广泛的作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承担的2021年度3个省级党群部门决策咨询课题通过结题验收。组织各专委会、州(市)民盟组织、机关各部室以及广大盟员开展重点调研12项、合作调研6项、提案调研15项、培育提案调研两项,现已基本结题,正在进行调研成果转化。

一年来,民盟云南省委充分发挥反映问题迅速、针对性强的特点,积极建言献策。截至目前,共向民盟中央、省委统战部、省政协上报社情民意信息239篇,被全国政协采用3篇(1—2季度数据),被民盟中央采用11篇(1—2季度数据),被省政协采用38篇(1—3季度数据)。其中,《关于省市联动创建晋宁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议》等13篇信息获省级领导16人(次)批示。

务实参政议政     睿智建言献策

2023年,是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三届省政协履职的开局之年。为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责使命,担负起政治协商参与者、实践者的政治责任,努力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民盟云南省委根据2022年开展的重点调研以及我省实际情况,将各课题调研成果提炼成大会发言、提案和建议材料。

据了解,民盟云南省委拟向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14件大会发言材料和13件集体提案材料,内容涉及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等多个方面。

接续关注,推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教育是民盟作为参政党的主体界别,也是民盟参政议政工作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关注教育发展都是民盟云南省委的核心任务。今年,民盟云南省委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快云南省普通高中扩优提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等方面建言献策,积极推进我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加快云南省普通高中扩优提质?民盟云南省委指出,要制定实施全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启动新一轮基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程建设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下放教师招聘自主权,让属地普通高中学校自主决定招聘条件、招聘对象等,满足不同学校差异化的用人需求。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院校数量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办学规模、办学实力、校企合作成效、服务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推动我省职业院校真正深化产教融合,民盟云南省委认为,必须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的三方联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政府牵线搭桥,搭建政行校企联动机制和平台;学校主动“联姻”,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的供需对接;企业主动回应“联姻”,转变客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创新驱动,助力云南融入新发展格局——

如何推动云南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民盟云南省委将关注点放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方面。

近年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当前,“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产业强省一系列“三年行动计划”陆续出台等为云南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基础。对此,民盟云南省委建议,联动建设“一区一中心”,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逐步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深化多层次政府间区域合作,不断扩大周边‘朋友圈’,为周边国家携手抗击新冠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体现了云南担当。”民盟云南省委提出。

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澜湄合作的三大支柱之一。民盟云南省委建议,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要进一步完善人文交流机制,搭建高水平人文交流平台,创新疫情下的人文交流方式,提高云南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拓展各类主体参与人文交流,打造对外人文交流人才队伍。

多措并举,助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文化支撑。今年,民盟云南省委针对推进云南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我省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力度提出了意见建议。

民族文博事业作为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和“文物博物馆”的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为新时代民族文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推进云南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民盟云南省委建议,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推进云南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民族文化基础。

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也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内在要求。对此,民盟云南省委建议,要把保护区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建立联席工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加强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传承体系建设,壮大保护传承力量;建立保护区保护工作的检查、督察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整合非遗资源,加强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

同心聚力,绘就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怎样更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如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民盟云南省委今年提出的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田园综合体健康发展等建议,给出了具体解答。

建设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机制,也是一条探索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民盟云南省委建议,要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理顺各要素权责关系;以组织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以农业农村为主体,提升乡村多元价值。

围绕“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增加收入”这一主题,民盟云南省委就“加强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进行调研。调研了解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不断发挥其优势,在示范带动小农户、引领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对此,民盟云南省委建议,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充实农科人员,夯实基层农科力量。

牢记嘱托,助力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民盟云南省委牢记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积极为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建言献策。

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干流1560千米,流域面积10.9万平方千米,涉及昆明市等7个州(市),与四川省4个州(市)为上下游或左右岸关系。民盟云南省委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日趋完善,金沙江流域河流及湖库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等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基本形成,监测数据在支撑流域一体化保护与系统化治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完善生态环境系统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和生态环境系统外部信息共享机制。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为提升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民盟云南省委建议,以优化耕地利用要素投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走生态化集约式利用道路,加快推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现担当作为     开启奋进新篇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2023年,民盟云南省委将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紧扣我省“十四五”规划、“3815”战略发展目标,组织全省各级民盟组织和广大盟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开展民主监督,积极履行职责,不断提升参政履职实效。

提升参政履职实效——

不断完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探索确立“主委主抓,主管副主委或专职副主委牵头抓,秘书长协助抓,参政议政部负责协调、组织和实施”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班子定期研究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完善领导班子成员参政议政工作任务目标,修订完善《民盟云南省委领导班子成员参政议政工作目标责任制》,通过领导班子成员对重点调研选题全过程的领导、参与、联系、督导和指导,找准参政议政突破口和切入点,推进重点调研形成高质量成果。研究出台《民盟云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工作的意见》,形成完备的参政议政年度计划、调研选题征集、调查研究等制度;完善调研选题的申报、立项、调研、成果转化及验收等制度;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共享机制。健全与民盟中央、州(市)民盟组织的上下联动合作调研工作机制,与各省(区、市)民盟组织、省级有关部门的横向互动合作调研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民盟云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意见》《民盟云南省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办法》《民盟云南省委员会关于信息、征文等相关稿酬的计发办法》。

加强参政议政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一次新任政协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委员培训,充分发挥委员主力军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及年龄梯次合理的参政议政专家骨干队伍;整合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队伍,探索建立专门委员会、盟员政协委员履职、评价、通报制度,把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课题调研,撰写建议案、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以及参与论坛研讨等工作纳入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表彰机制;广聚民盟组织外人才,建立一支民盟组织外专家智库队伍,强化专家智库作用。

着力提升建言献策质量和水平。认真组织完成2022年度省级党群部门研究决策课题的研究和验收,以及2023年课题申报工作。精选调研课题,组织广大盟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含金量”高的调研成果,注重将成果转化为提案、建议信、发言材料等,并通过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平台履职发声。进一步拓展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渠道,让更多基层盟员参与撰写社情民意信息。

丰富专项民主监督内涵——

积极配合民盟中央开展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政策建议信、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参政议政成果。继续推进信息化监督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民盟组织长江流域(云南段)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做好宣传,总结好做法和工作亮点,讲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

认真完成杞麓湖保护治理民主监督各项任务。在综合管理与社会共治、截污工程实施、水生态治理等方面,开展主要领导带队的重点调研两次,副主委或相关部室负责人带队的工作调研4次。依托民盟玉溪市委,探索以“四直两不”方式扩展日常监督形式,开展日常监督两次。充分发挥专家力量,推进通海叶菜科技小院挂牌,并在科技小院授牌民盟云南省委生态文明调研实践(玉溪)基地。继续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组织邀请专家到基层开展培训。探索民主监督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湖泊保护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新模式。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通讯员 严 旭 本报记者 杨丽娅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