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云南日报 2022-01-20 16:41
- 发布时间:2022-01-24
- 字体:【大中小】
几条板凳,几杯热茶,围着火塘而坐,人们谈生活、说变化。火塘边的话题,有邻里乡亲的家长里短,也有影响着家乡发展的长远谋划。四四方方的火塘,承载了云南人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火塘热了,人心也就暖了。云报客户端在两会期间策划推出“云端火塘会”,以“百姓问、代表议、专家谈”的方式连线会场内外,围绕云南发展、民生福祉等问题,邀请代表委员、基层群众、专家学者,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本期话题:“双减”背景下,教育如何减量不减质?
2021年是“双减”元年,自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后,校内教育提质增效、校外教育规范管理,“双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百姓声音:让假期回归快乐
今年寒假是“双减”后的第一个假期,告别了学科类补习的“报班热”,假期作业的“题海战”,不少家长和学生盼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假期。“我打算在家陪孩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假期。”学生家长白一丹这样规划。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双减’实施以后孩子作业明显减少,我陪伴她的时间更多了,孩子和我越来越亲,笑容也多了起来。”白一丹告诉记者。
曾经,在成长焦虑和校外培训繁杂的现实状况下,寒暑假沦为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被家长寄予了抢跑的期待。“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为她报了一些兴趣班,就是不想让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进入小学之后,课后班也越报越多,有时候我都觉得孩子太累了,但是自己又不敢松懈。”白一丹谈到,在减负的同时怎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运动、实践、劳动……如何给孩子“合理配餐”才更有营养?这些焦虑依然存在于学生家长之中。
委员访谈:减少焦虑 促进公平
“‘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推进首先保证了学生的基本睡眠,其次学校的课后服务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省政协委员、长水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韶维说,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减量不减质,如何让教师们更快度过适应期,怎样缓解家长焦虑的情绪”,是他目前关心的问题。
“‘双减’之后,家庭承担起了更多教育孩子的责任,这让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种心情的根源在于家长对教育资源是否均衡的担忧。”在张韶维委员看来,“双减”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在2021年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办好县域中学对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张韶维委员说。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靠人才,根本靠教育,现阶段云南一些地方县域中学的发展还存在生源和教师流失、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县域中学的建设和振兴。”张韶维委员认为。
专家跟评:“小切口”撬动“大改革”
近半年,云南省在执行“双减”政策以来,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努力办让人民群众更好的教育方面,“双减”政策实现了真正的目的,对我省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双减”政策在于深化教育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其次,“双减”政策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促进“五育融合”知识生产;再次,“双减”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以“学会、好学、乐学”为教育宗旨,真正地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可以说,“双减”是解决群众烦心难事的关键举措,是以“小切口”撬动义务教育“大改革”的民生工程。
总之,在新的时期之下,“双减”政策使教育回归到了教育本身,是云南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义务教育全新跨越的重要机遇。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 张睦楚
详情链接:省两会特别策划·云端火塘会①丨“双减”背景下,教育如何减量不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