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1-09-29
- 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在COP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2021年2月至今,由共青团云南省委、民盟云南省委、云南省学生联合会、云南大学四家单位联合发起了“春城之约·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云南省大学生生态文明科普摄影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关注校园或家乡的一草一木,透过镜头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即日起,“云南民盟”公众号开设专栏,聚焦大赛优秀作品进行网上展播,敬请关注。
物种:红蹼树蛙 Rhacophorus rhodopus
作者:范毅
说明:中国特有种。也许你会以为这是 “妈妈”背着自己的“宝宝”,多么温馨的一幕。其实照片中的“宝宝”是成体雄蛙。这是一对雌雄蛙正在交配,雌蛙体积明显大于雄蛙。
物种:华西雨蛙 Hyla gongshanensis
作者:范毅
说明:中国特有种。生活于海拔900~2200m的山区,多栖息于静水域及其附近的高秆作物和灌丛的枯叶上,善于攀登树木。雄蛙通过发出鸣叫吸引雌蛙,在雄蛙“高唱情歌”时,大量的空气吸入声囊,使得雄蛙的下巴鼓起了一个形似气球的半透明“圆球”,样子十分的呆萌可爱。叫得最卖力、鸣声最响亮的雄蛙,将受到雌蛙的“青睐”,获得抱对繁殖的机会。
物种:斑腿泛树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作者:范毅
说明:体型扁而窄长,雄蛙体长41~48mm,雌蛙体长57~65mm。生活于海拔80~2200m的丘陵和山区,常栖息在稻田、草丛或泥窝内,或在田埂石缝以及附件的灌木、草丛中。傍晚发出“啪、啪、啪”的鸣叫声。
物种:棕褶树蛙 Zhangixalus feae
作者:范毅
说明:生活于海拔1000~1400m的山区或半山区森林地带。该蛙在每年10月至翌年1月期间,大量个体出现在稻田里、水塘边或山溪旁边繁殖,常在山溪旁的空心树及稻田中产出卵泡。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其种群数量下降很快。
物种:缅甸树蛙 Zhangixalus burmanus
作者:范毅
说明:生活于海拔1300~2300m的河谷和山沟地带,常栖息于阔叶树、竹丛上或水塘、水坑以及稻田区附近的灌丛和瓜棚上。雄蛙鸣叫声低沉。卵产在稻田边的水草上或悬于水面上的树枝叶片上;蝌蚪生活于静水塘内和稻田中。由于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种群数量稀少。
物种:峨眉角蟾 Megophrys (Panophrys) omeimontis
作者:范毅
说明:中国特有种。生活于海拔700~1500m的山区。4~8月成蟾常栖于流溪及其附近的密林中,白天多隐蔽在流溪边大石块下;夜间常蹲于溪边石头、草丛或落叶间,以昆虫和蜘蛛等为食。雄蟾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的下午和夜间发出“呷、呷、呷”的连续鸣声。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较少。
物种:花狭口蛙 Kaloula pulchra
作者:范毅
说明:生活于海拔150m以下的住宅附近或山边的石洞、土穴中或树洞里,主要以蚁类为食。繁殖季节在3~6月,雄蛙发出音响如牛吼的鸣叫声,雌蛙每年可产卵两次,常在暴雨之后产卵于临时积水坑里。卵群成片,单粒浮于水面,含卵4126左右,经24小时即可孵出小蝌蚪,20天左右完成变态。该蛙分布较广,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但种群数量尚多。
物种:宝兴树蛙 Zhangixalus dugritei
作者:范毅
说明:生活于海拔1400~3200m的山区林间静水池(坑)边及其附件草丛中,所在环境阴湿。繁殖季节在5~6月,此期间雄蛙发出“德尔、德尔、德尔”的鸣叫声,配对时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部,卵泡产在水池四周近水边的泥窝内或苔藓和草皮下,并不直接产在水里,卵群含卵400余粒。蝌蚪孵化后随雨水进入水池中生活,多在水的底层或中层,很少浮于水面活动。该蛙分布区宽,其种群数量较多。
物种:棱鳞钝头蛇 Pareas carinatus
作者:范毅
说明:小型的无毒蛇。棱鳞钝头蛇是蛇类中的“另类”, 外貌呆萌可爱。它们体型中等偏小,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头部较大成椭圆形,嘴巴较宽,背面红棕色或带黄色,身上有细细的黑点缀连成的横斑,头顶规则分布着一些小黑点。与大多数蛇类天生“冷血杀手”的性格不同,棱鳞钝头蛇性格“腼腆害羞”,常隐蔽在海拔530~700m的平原、丘陵地区的石头缝隙、树洞里。夜晚到农作物上觅食,捕食的猎物也是毫无威胁性的蜗牛和蛞蝓。
物种:冈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gumprechti
作者:范毅
说明:冈氏竹叶青是竹叶青家族中体型比较大的品种,一般体长可达120~130厘米左右。其面相凶恶,长着毒蛇标志性“三角头”,而且头部两侧的咬肌强壮发达。与同等体型毒蛇相比,冈氏竹叶青长着又长又大的前沟牙,简直就是毒蛇界的“小霸王”。栖息在海拔1400~2600m的山区树上或灌丛杂草间,以鼠类和蛙类为食。繁殖方式为卵胎生。作为密林和杂草丛中的伪装大师,冈氏竹叶青体色能够很好的融入周围环境。
物种:孟加拉眼镜蛇 Naja kaouthia
作者:范毅
说明:孟加拉眼镜蛇是大型前沟牙毒蛇。又名单眼镜蛇,不是说它是“独眼龙”,而是在其后颈皮褶上有一个椭圆形斑纹,形似眼镜,但此圆斑孤立存在,这也是它主要区别于别种眼镜蛇的特征。当它发出警告时,便是鼓起颈部,发出“呲、呲”的声音进行威胁,此时后颈的“眼镜”更加明显,照片中的孟加拉眼镜蛇就是正在发出警告。孟加拉眼镜蛇是剧毒蛇,但是有一定几率是干咬(不注射毒液),因此常常被泰国、印度的耍蛇人用作道具。分布于海拔450~1620m的干热河谷及其农耕区、荒山、灌丛、草坪、果园等处,也在村舍附近活动。主食鼠类、鸟、蜥蜴、蛇、蛙等。
物种:白唇树蜥Calotes mystaceus
作者:范毅
说明:俗名箭鬃马,常见于820-1100米的山区林缘、耕作地四周活动,国内仅分布于云南。照片摄于普洱孟连。白唇树蜥的色彩十分丰富,它们的唇部被一条白色的条纹包裹,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背面则为灰棕色或橄榄色,腹面呈污白色,雄蜥的颜色要更深一些,体侧有3-5个锈红色或茶色大斑点。而在不同条件下,白唇树蜥还会发生变色现象,就像化妆后参加巴西狂欢节的舞者。它们多以农业害虫为食,一旦被惊扰后就会逃进灌丛间或攀缘于高大的攀枝花树上,显露其喉囊。
物种: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
作者:范毅
说明:丽棘蜥的头部和背部分布有规则的棘,也就是照片中看到的“尖刺状”凸起。头部的棘犹如精心打造的“专属中分发型”。相对同类来说,丽棘蜥外表艳丽,乍一看好似是绿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体色复杂。受到惊吓时,丽棘蜥具有一定的变色功能,会将体色变暗以融入周围环境,因此在民间也有“变色龙”之称。丽棘蜥头部呈三角形,嘴大,舌蓝色,看起来似乎有毒,有“七步倒”的外号,实际上无毒。相对于其它冷血动物来说,丽棘蜥还有一项“技能”——进行有限的体温调节。实验发现,当丽棘蜥所处环境温度较高时,它会稍稍自降体温,而当温度较低时,它又会让自己的体温稍微高一些。这种技能有利于丽棘蜥的野外生存。常栖息于海拔400-1200m的灌木丛或溪沟旁的石块下。照片摄于普洱。
物种:大壁虎Gekko gecko
作者:范毅
说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云南等地。照片摄于河口。大壁虎是壁虎界的“巨人”,体长平均可达到30厘米左右。大壁虎属夜行性动物,白天因为惧怕强光栖息在气温较高的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类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缝隙间活动。壁虎类的物种在民间常被叫做“守宫”,被视为安守宫室的瑞兽。传说用朱砂喂养壁虎,养到三年以上或满三斤重,待壁虎全身通红时,在七月初七将其烤干碾成末或捣烂取浆,点在宫中女子的玉臂之上,经过数日不洗涤,便可渗入皮下,从此臂上有了一个艳红斑点,即“守宫砂”,除非女子“失身”,否则守宫砂终身不褪。古人对守宫砂早就提出了质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点臂之说,…大抵不真。”其实朱砂是有毒矿物,无论何种生物,也不能以朱砂为食。所谓 “守宫砂”不过是古代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罢了。
据了解,本次大赛按照拍摄工具分为相机组和手机组两大类,每个类别依据动物、植物、景观分为3个小组,总共6个赛道。其中每个赛道都设置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以及50名优秀奖。此外,大赛组委会还精心准备了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网络公开课,目的是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大赛来主动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据云南大学科协办公室主任耿宇鹏介绍,大赛受到了云南高校广大学子的热烈响应,目前共收到全省60多所高校、2000多位参赛选手的9000余幅投稿。依据大赛评审规则,在专家初审的基础上,现遴选出168幅作品入围网络投票环节。各赛道中受人瞩目的一二三等奖作品将从网络投票作品中产生,其中网络投票得分占总成绩的30%。
资料来源:民盟云南大学委员会
编辑: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