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11-24
- 字体:【大中小】
水磨村,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这么个村名,让人联想到,村口参天古树间,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过,小河的旁边,水车吱吱呀呀的转着,紧靠水车的小磨坊中,一个大石磨一圈一圈悠闲转着,伴着村民日复一日平静的生活。
2017年底,按照中共曲靖市委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民盟曲靖市委挂钩帮扶会泽县大桥乡水磨村,民盟曲靖市委和水磨村有了联系。作为民盟市委机关干部,我们走近了水磨村。扶贫让想象和现实交织起来,几年的扶贫工作,我们认识了这个村寨,认识了这里的人,也见证了生活在这里人们衣食住行的点滴变化。
水磨村的路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严峻。第一次去水磨村,由水磨村名引发的美好幻想如一路颠簸扬起的灰尘四散飘走。去水磨村的路实在太难走了!山高沟深,出行难,闭塞了山村,闭塞了山村人,闭塞了现代城市人对偏远山村贫困的认知。
水磨村所属的大桥乡位于会泽县城东北部,距县城约30公里。因为念湖和到念湖越冬的黑颈鹤,大桥乡近几年颇有些名气,尤其受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从黑土收费站下高速公路后,还有近20公里的乡村公路。第一次去大桥乡水磨村时,前面一段通乡公路是柏油路面,很平整,看着路边的绿水青山,一行人心情十分舒朗。车行5、6公里后,到大桥乡的新修公路还不通车,就只能拐到以前的通乡老路上。一段不算长的简易公路,爬高下低,弯弯绕绕,坑坑洼洼,即使越野车也要分外小心选择路面通行。时值冬日,天气晴朗,一路都是过往车辆扬起的漫天尘土,路边的树叶上落着厚厚的一层灰,蔫头耷脑的。
正坐得焦躁,车上有人说:快看,到大桥乡了!透过车窗,从山坡上向下看,群山环抱中,一泓湖水映入眼帘,精神为之一振。
走完那段颠肠倒肚的乡道,就到了念湖边。本以为到了,谁知水磨村还在念湖的库尾。顺着湖边的弹石路(当地称小块路)继续前行,一边是松树林,间或有几间村民的房屋,另一边是清澈的湖面,除了路面较窄,几处积水变形外,通行还基本顺畅。赏心悦目的景物,让我心中对水磨村又生出一些幻象,水磨村到底什么样子?
顺着念湖库尾的一条河埂路前行,两边的山逐渐收拢,水磨村村委会所在地就坐落在山口。除了有条小河外,其他与想象相差太远!哪有诗情画意?有的只是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路面,满地的污渍,路边的肥堆,路上或走或卧的几只鸡。
到了村委会,村干部很热情地迎接我们。村委会是路边两个相连的小院,布局像一个上部平移到恰好错开位置的“吕”字。办公室在一栋两层小楼的二楼上,楼下是村卫生室。办公室摆放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旧沙发,还有几张旧办公桌。从进村到进办公室,看得出,水磨村确实贫困。
原水磨村办公室
坐下来,村干部向我们介绍水磨村的基本情况,我的心中又紧了一下。本以为我们挂包帮扶对象就在村委会附近,谁知这只是水磨村属10个村民小组中条件最好的一个组,我们几个机关干部各自帮扶的贫困户是分散在不同村小组中,距离远的村小组离这个地方还有4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
原通村小组道路
水磨村辖大厂院、水磨、大地头、上河沟、下河沟、廖家包、牛棚子、韩家村、水塘子、解家沟共10个村民小组。10个小组分散在四条山沟里,除了到四组廖家包有一条长约500米左右的弹石路外,其他村组的通村路基本属于鲁迅先生说的那种“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些村小组的出行路就是顺着山沟小溪常年累月冲出的一窄溜地,被村民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到了雨季,小溪涨水,路就淹没在水中,根本无路可走。人背马驮仍是当地村民主要的生产出行方式。
下午,我们机关的3个挂包帮扶人,在水磨村干部的带领和陪同下,分头走访各自挂钩帮扶的贫困家庭。
村内道路
从村委会到村小组再到村民家,这个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路太差太难走了!尤其是村内的路,又窄又烂,曲里拐弯,即使晴天,有些地方也有积水,泥泞不堪,牛蹄印、马蹄印踩得乱糟糟的,只能沿着几块磨得发光的垫脚石小心走过。“要想富先修路”,对于水磨村这类山高坡陡、偏远闭塞的地方来说,是“问题找得准,解决办法对”的至理名言。
新建村卫生室
新建村卫生室和通向卫生室的路
新建的桥
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和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推进,在帮扶单位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水磨村的路一点一点发生着改变:村小学门前铺起了平整的水泥路,村委会西南面的山坡上建起了一栋崭新的二层小楼村卫生室,村卫生室通向村委会的路是崭新的水泥路,另外几个村组也有了通村硬化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平整干净的硬化路面会伸向水磨村的每个小组,通到每一户村民家门口。那时候,水磨村漫山遍野青翠的松树林、山沟里清澈的溪水、应季绽放的山花、丰收的田园……,会成为久居城市的人们向往的远足观光养心的好去处。
水磨村的人
会泽县是滇东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曾经非常繁华,商贾云集。与通常认为的商人奸诈不同,会泽民风质朴,非常看重礼仪。有人编排了一个会泽人过于客套的笑话。说是在会泽,即使两个人争吵到剑拔弩张准备打架之前,也要客套一下:“你家先请”。
会泽人讲话总是彬彬有礼,两人交谈称呼对方总是“你家”“你家”的,听起来更类似“你阶儿”,就是北方人称呼“您”那种表示尊重对方的意思。
我挂钩帮扶的8户贫困人家分散在四组、六组和八组。第一次入户,陪同我走访的是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老黄。老黄比我稍年长,中等个儿,古铜面色,身材偏瘦,手上满是老茧,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勤快人。边走边聊中,才知道他当过兵,参加过对越两山战役,是个出去闯过见过世面的人。老黄平静地说着往事,就像是讲着他人的故事,只是间或若有所思地停一下看看远方。
和老黄入户
绕过两个山弯,就到了四组廖家包。刚到村边,村里的狗嗅到陌生人的气息,拼命吠叫。为了防身,我们两个从一个柴垛中各抽出一根树棍。手中有根打狗棍,放心多了。
老黄不是四组的,却对每一家都很熟悉,遇到的人都会热情招呼邀请我们去家中坐坐,老黄总是微笑着打招呼问候。四组有4家要走访的贫困户,每到一家,老黄总是热情地向户主介绍我和走访来意。
几家的境况都不太好,其中1家尤其让人揪心。住房是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一溜正房、两溜偏房、一堵围墙围成的一个院子。正房地势高,由一个石台阶上去,两侧偏房是两层的,平正房石台阶以上一层是储物和住人的房间,下面一层与院子地面平齐,用来摆放生产工具和饲喂家畜家禽。走进院子,院子里有几只鸡,遍地鸡屎。正房门口石台阶平台上,1位年约八旬的老头带着两个孙子坐着晒太阳,两个小孩一个4岁左右、一个2岁左右。老头眼神不好。从我们进门到离开,老人一直坐在正房门前台阶上的石板平台上没起过身,交谈中才知道他是伤过腰下肢不能正常运动。大点的孩子见我们进去,没有小孩见到陌生人好奇的表情和行为,事不关己自顾自的玩着。老头告诉我们,这个孩子智力有障碍。小点的孩子倒是灵光,从我们进门就一直盯着看,你看他时,他又马上把视线转移到其他地方。本来想逗他说句话,没想到的是,小孩迅速跑回屋中,紧接着很大的哭声传出来,循着声音,看到一双紧张的眼睛从门缝中胆怯地往外看。
抬头看看晴朗的天空,觉得有一种隐隐的酸楚。还有多少贫困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就是日复一日守在那方院子中,默默地生长。闭塞的村庄,闭塞的人家,希望不要闭塞了幼小的心灵,希望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孩子们有更多接触现代社会的机会,眼界开阔了,也许就不再会应为见到陌生人而受到惊扰。
从四组出来去六组,如果不淌水过河,要绕很大一个圈子才有一座桥。老黄建议我俩直接淌水过河,我听他的。
小河宽约10多米,河水清澈。我们选择过河的地方,水不深但水流比较急,河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最深处河水基本淹过小腿,看水流量应该是念湖的主水源之一。来到河边,老黄说他脱了鞋子背我过河。这我可担待不起,但他的豪爽和热情让我很感动,我急忙说“我比你年轻点,要背也应该我背你”。客套几句后,我们两个脱了鞋子,卷起裤脚,一前一后淌水过河。
云南的冬天不像北方,多数是晴朗温暖的。赤脚走在河水中,踩在鹅卵石上,一点冷的感觉都没有,走得发热的脚感觉十分舒服。
过河后,爬上一个土坡,远远看见午后阳光下菜地中站起一个人。老黄眼神好,一下就认出正是要走访的六组的黄文书,打个招呼,我们朝他走去。
看到我们,黄文书停下手中的活计,一手提着镰刀,一手抱着一捆草,满脸笑容,一拐一拐迎着我们走来。
走近了,我看清楚黄文书的两条腿伸不直,腰也有点偏向一边,只能半蹲着走路。一边寒暄,我一边伸手接过他怀中抱着的那捆草,顺便说了句“割草做什么呢?”。他很客气说是喂家中养的一头小牛。
去他家的过程中,知道了他是年轻时下井遭遇矿难,腰被重重地砸到,是从垮塌体中挖出来的,险些丢了性命。矿老板和他是同乡人,及时把他送医院救治,总算捡回一条命,只是落下残疾,行走不便。说这些时,黄文书一直笑着,没有抱怨自己的不幸,甚至还对矿老板很感激。他的善良、勤劳、乐观感染了我。
到了他家里,院子和屋里收拾得很干净。我除了看到一头大姑牛外,没见着小牛犊。便问他小牛在哪儿?他指着大姑牛说就是这头。我反应过来了,原来会泽人习惯于谦虚,把大牛称呼为小牛是谦虚的表达方式。
一晃过了几年,每次想起初次相遇时黄文书满脸笑容抱着一捆草站在冬日午后阳光中的那个瞬间,心中都不由得生出一份温暖和感动。
随着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推进,如今,那个见到陌生人就害怕的小孩一家、黄文书一家等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先后搬入了会泽县10万人进城集中安置点,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留在当地的贫困户也享受到低保、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加固或新建等系列优惠政策的福利,“两不愁,三保障”让水磨村曾经满面愁容的贫困人们,脸上洋溢出日子有奔头的笑意。
水磨村的几桩扶贫事
2018年初,云南鲁甸县“冰花男孩”在网络上迅速刷屏。高寒山区小学生艰辛上学路触动着每个人。大桥乡与昭通相邻,水磨村平均海拔约2600米,气候冷凉。冬天,冷空气袭来时,水磨村寒冷彻骨,下雪结冰的时日也不少。
水磨村有一所小学,创建于1972年9月,是一所设有学前班到六年级的三类完小,有在校学生200多人,生源覆盖水磨村10个小组及邻近的李家湾等村,最远的上河沟的学生上学步行要1个多小时,冬季寒冷路滑,上学就更为艰苦一些。
关注边远山区农村教育发展,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是近年来民盟中央发起并持之以恒开展的一项具有民盟界别特色的社会服务工作。
民盟曲靖市委按照“办好事、办实事”的思路,结合民盟曲靖市委和水磨村实际,把到水磨小学开展捐赠支教活动列为年度社会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8年初冬,民盟曲靖市委到水磨村小学,给全校小学生每人捐赠一件棉衣,向学校捐赠2张乒乓球桌、球类、台灯等文体用品。捐赠当天,水磨小学校园内,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同学,与捐赠者一道,搬着捐赠品并整齐地码放到一溜儿长桌上,帮不上手的低年级学生兴奋地跟着转来转去。校园就如过一个盛大的节日,一片欢腾。
捐赠棉衣
捐赠仪式安排在中午休息时间举行。下午,学生上课,民盟曲靖市委参与捐赠的人员进村入户走访挂包的贫困户。走访结束,恰好是放学时间。回村委会的路上,穿着新棉衣的小学生三三两两结伴放学回家。见到我们,穿着新棉衣的学生们大老远就扬起右手行队礼,并大声地问候“老师好!”。那一刻,温暖由心底升起,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捐赠校服
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民盟曲靖市委带着为水磨村小学每个小学生量身定做的校服,再次到学校进行捐赠。那天天气格外好,崭新齐整的校服、同学们胸前的红领巾,把高高飘扬在校园上空的国旗映衬得更红、更鲜艳。
一次入户走访中发生的一件小事也让人记忆深刻。在走访一个赵姓贫困户时,因买树,发生了一件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小事。赵姓人家是一户勤快且讲究的人家,院落收拾的整洁干净,屋内清清爽爽,门前精心布置了一片花园,花园边沿开着各色的花,花园中种植了不少“小绿树”(据当地人介绍是野生杜仲)。小绿树翠绿的叶子间,挂着粉红的小“灯笼”(小绿树的花和果),很是好看。参加走访的两位盟员对小绿树很感兴趣,当即表示想要一人买一棵树苗带回去种。当树苗拉来时,令人意外的是,赵姓农户怎么都不肯收钱,买树者当然不答应,双方推来让去,最后树款是硬塞给贫困户的。一棵小树苗虽不贵重,但能卖点钱,对于本就生活拮据的农户来说是件好事,在柴米油盐日常生活中也能起点作用。买树小事中,农户表现出的慷慨和淳朴打动了在场每个人,拉近了帮扶人员与被帮扶对象间的距离。
挂钩帮扶水磨村以来,民盟曲靖市委先后直接划拨扶贫工作经费27万元,协调市级部门经费20万元,成员捐款30余万元,开展支教助学捐赠活动及送温暖捐赠活动累计捐物资折合约20余万元,在仅有3名机关干部的情况下毅然接受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任务,选派1名机关干部到水磨村住村扶贫(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
条件改善的水磨村办公室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几年来,民盟曲靖市委和其他挂包单位一道,和大桥乡、水磨村的干部群众一道,齐心协力,挖穷根,找贫因,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做好事,水磨村饮水更安全了、道路更好走了、村容村貌更整洁了、住房更结实了、村民精神头更足了,水磨村正朝着全面脱贫的目标迈进。看到水磨村越变越好,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我们有信心,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将焕发出无穷生命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曾经贫困的水磨村终会破茧成蝶,成为一个如村名一样风景如画、闲适宜人的美丽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