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03-13
- 字体:【大中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戴口罩、勤消毒、勤洗手等防御手法已经家喻户晓。戴口罩已成了阻击疫情蔓延的最基本要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不断深入,部分地区疫情阻击战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个决胜疫情的关键时段,一些防范问题也暴露了出来:首先,一罩难求成为普遍现象。最近,朋友圈、微信群买口罩成风,这些口罩的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毕竟,普通百姓很难辨别口罩是否已灭菌消毒、是否属于二次回收使用、是否是假冒伪劣产品。如果这些通过微商购买的口罩,消毒杀菌不到位,或者是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携带病毒,那么不但起不到防护作用,反而会带来大面积的感染风险;其次,部分地区管理巡查防范措施开始减弱,一些硬性的、基本的防范措施无人监管;最后就是部分群众思想松懈,提前结束了该有的防范措施,出入公众场所不戴口罩,耐不住寂寞小规模聚餐、娱乐活动提前开始(以大理市为例,目前就有不少群众早晚聚集在西洱河沿线喂食海鸥,而且部分群众是不佩戴口罩的)。
为此,建议如下:
1.进一步加强巡查监管和宣传教育力度,严格执行出入公众场所扫码登记和戴口罩要求,发动社区干部、民警和志愿者大力巡查、劝诫和教育不按要求防御疫情的群众。
2.国外进口口罩除海关检验检疫外,到达地方应进行二次检疫,灭菌不合格口罩应集中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投放使用,不符合防护功能要求的口罩应进行集中销毁。
3.禁止不具备医疗器材销售的企业和个人在朋友圈兜售口罩,已经购买的应集中消毒灭菌后使用。
4.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健全“秋后算账”机制。疫情当前,好多人民群众不知道,也无法去及时检测自己所购口罩、消毒液是否合格,建议疫情过后能够有部门站出来承担口罩、消毒药品等物资的合格检查检测,对在疫情期间伪造不合格产品的厂家、经销商等进行一条链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