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03-03
- 字体:【大中小】
“150选7”
2月15日下午,空气凝重。
曲靖市麒麟区支援湖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集结,准备出征湖北抗击疫情。
盟员袁应双,麒麟区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今年49岁的他被同事们围了个严严实实,千叮咛万嘱咐。“早日完成任务,一定要安全回来!”医院领导与包括他在内的出征队员依依惜别,郑重地帮他们别上徽标、戴上袖章、贴上标志牌。有的医务人员还准备了土特产,让出征在外的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13日,根据接到的上级命令,按照云南省对口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麒麟区人民医院组建的麒麟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将加入云南省第三批、曲靖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支援武汉市汉阳体校方舱医院一线救治工作。
医院职工微信群中,申请北上援鄂的短信络绎不绝。14日上午,医院召开紧急会议,会上,院领导面从积极报名的近150名人员中,进行慎重的筛选,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挑选出业务过硬、身体素质过硬的医务人员7人,向市里递交了名单。
7人之中,医生3人、护士4人。
袁应双名列其中。
表率
一些人不解。
袁应双1971年出生,工作20多年,年富力强,是区医院医护人员心目中的“老大哥”,社会认可的医院骨干人才。工作有成、家庭幸福,何必前往险地?
他说,当前这个疫情比较严重,全国上下都在做这个事情,自己是盟员和中共党员,作为医院的党总支委员、医院二支部的书记,内一科的主任,工作了24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完全胜任做这件事,无论那个角度,必须第一个报名,表明自己态度,要争当先锋,做表率。如果能去,定不辱使命!
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得知医院被确定为麒麟区援鄂医疗队医院时,有着12年党龄的他来不及手写请战书,第一时间在医院党员群里发信息,请求参加援鄂医疗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出发的时间一再比计划的提前。
2月15日,按照原计划,8名赴鄂队员本应统一到曲靖市一院参加为期三天的业务培训。培训班开班前,再接紧急命令,医疗队中的部分人员于当日紧急出发赶赴武汉方舱医院。袁应双名列先遣驰援人员名单中。
由于任务下达十分紧急,已经没有回家和亲人道别的时间。要给准备高考的儿子送去“爱心”午餐,还要回医院削短头发,这天他甚至没有来得及顾上吃饭。
他说,儿子就差100天高考了,但是他相信儿子,自己的援鄂医疗工作,实际上也是给儿子做个表率,做个榜样。
心念
武汉抗疫指挥部决定包括曲靖医疗队在内的云南医疗队协助武汉妇幼医院筹建新的方舱医院——拥有床位1001张汉阳体校方舱医院,同时配合开展工作的包括来自吉林、河北、云南、安徽、宁夏的共五支援鄂医疗队。云南医疗队负责一层的168张床位,全队80位护理人员,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9位护理人员,一天4个班次,每班次工作6个小时。
搬运物资,排班分组,参加培训……
一到武汉的那刻,袁应双就开始做进入方舱医院前的各项准备整个节奏非常紧张,马不停蹄。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作为共产党员和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锋在前、吃苦在先、敢于担当,他和团队中的其他党员用每一行动影响着周围每一个人。在他们的感召下,曲靖医疗队的高志华等三名队员在抗击疫情的火线上向云南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正式开展工作后,从医20多年,在工作中已经很理性沉稳的袁应双还是产生了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而激动的情绪。
不是累——
从进舱到返回驻地,每位队员耗时十个多小时,在这十个小时里意味着每一个战友必须克服不喝水、不进食、不上卫生间等问题;
也不是恐惧——
入舱之后,太多病人,密密麻麻的床位,每分每秒都在与住进方舱医院的患者接触,他们都是确诊的患者,均是轻症和普通性病人,病毒就在身边,时刻对这儿所有人员的安全产生威胁。
这情愫源于他的心中。在他的眼里,每个患者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是父母,是妻子,是丈夫,是儿女。这种情绪激励支撑着他和每一位医护及工作人员严谨忘我的拼力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
初春的武汉,天气持续向晴。吃晚餐的时候,医疗队住宿点的窗外,刚好可以看到美丽的晚霞,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武汉,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袁应双和队员们时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一定会胜利,武汉人民一定能早日走出家门,享受这美好的时刻!加油!
作者:王才清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