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不断成长 不负韶华——驻村扶贫工作感悟
  • 发布时间:2019-09-29
  • 字体:【

2017年9月,我被派到弥渡县新街镇罗荡村委会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初到罗荡,这个位于弥渡坝子中央,大蒜贸易繁荣的村庄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我更没有想到两年的驻村生活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的成长。

困    惑

入户走访,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家连一袋米都没有领过”,有的甚至是从十分富裕的农户口中说出的,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民政救济粮,本是政府为了保障受灾受害、生活困难的群众能够维持最低生活而实施的一项救助措施,本身值不了多少钱,更不是一项普惠的政策。但是村民却十分看重这项政策,认为政府福利每个人都应该享受,有的村组甚至出现过平均分配每户领几斤的事。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我的这个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一方面,民政救济粮价值虽不高,但作为一项救助措施也体现着政府政策的公平性。过往很多福利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够公开、透明,使得群众产生了很多想法。了解到这一点,我们罗荡村三委、工作队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就更加注重政策的公平、公开和透明,不管是低保、危房改造还是临时救助、公益岗位,我们都进行公开公示,让群众知晓。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在各村成立了监事会、理事会,哪些人可以享受政策,哪些人应该履行义务,都由群众决定,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群众要求享受救济粮也是等靠要的思想在作祟。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然而却存在着少部分的村民领着低保、享受着政府建的房子,每天无所事事。这种“养懒汉”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政府的资源,也给其他村民带去了负面的影响。扶贫先扶志,针对这种现象,在罗荡党总支的引领下,罗荡各个村组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广泛的开展了感恩教育和自强教育,力求从思想层面消除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村民的劳动技能;通过公益性岗位和就业岗位推荐,给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在各村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我家连一袋米都没有领过”的声音也逐渐消失了。

困    难

2017年9月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就被派到罗荡村驻村扶贫。虽有过1年多的国企工作经验,但性格内向的我在与人沟通特别是与群众沟通上还是存在困难。记得第一次去开村组会,当时讨论的内容比较敏感,村民都比较激动,甚至发生了争吵,我被吓得不敢说话。会后,我问当时工作队洪樑队长:群众工作好难啊,村民都这么凶吗?以后都不敢入村了。洪队长说:大部分的村民都是比较友善的,开会的时候大家也只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只要我们多为村民着想,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大家都会成为朋友的。两年的驻村工作,无数次的入户走访,我也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坚持下沉到一线,到村组到村民家中工作,现在的我走过了罗荡的每一条道路,掌握了每一户建档户的基本情况,熟悉了大部分扶贫政策,与村民的交流也没有了障碍。组织参与一次村组会,协调解决几户人家之间的矛盾,入户督促“五净一绿一规范”,与村三委、工作队一起协商解决问题已成为了我工作的常态。我和村民也渐渐变得熟悉起来,每到一户大家都会热情的招呼我坐下,倒上水大家像朋友一样的交谈。扶贫工作就是一项群众工作,只要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的困难,把这项工作做好。

喜    悦

喜悦总是与困难同行,驻村两年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不少的喜悦。石牌村的周老爷爷是我包保的村组的村民,老两口子女长期外出务工,基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初次到老人家中,房子破旧,基本的生活用品缺乏,环境卫生极差,糟糕的人居环境让我大吃一惊。经过协调,村委会将该户纳入了危房改造项目并通过补短板为他们提升了人居环境。改造之后,周老爷爷家中焕然一新,可是破旧的行李铺盖却和现在的环境格格不入。我暗自记下了他家床铺的尺寸,到超市为他们购买了一套床上用品。接过新铺盖的周奶奶十分高兴,热情的拉着我连声感谢。入户走访,总会发现村民的一些小困难,孩子考上高中了给他们送几本字典,有人生病了替他们联系联系医院,高考结束辅导考生填报志愿...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拉近了我和村民的距离。驻村以来“五加二、白加黑”已是常态,时不时也会有些厌烦。但每当我看到村子里一座座危房焕然一新、一批批年轻人外出务工、一个个大学生顺利入学、一堆堆大蒜收购繁忙,村民的喜悦成了我坚持的动力,“我要找给我们买被子的那个干部”,这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希    望

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各级“用情、用心、用力”的帮扶,让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村民的艰苦奋斗,却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石牌村的小周同学是弥城中学的一名初中生,是我们单位挂钩的一家建档户。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理想,母女二人租住在县城的一间出租屋里十分拥挤,母亲为了供她上学就到工地上打工,闲时去菜市场卖菜。小周同学也十分体谅母亲,主动的承担起家里的家务,放假了去帮妈妈去卖菜。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碍小周努力学习,她一心扑在学习上,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不懂得问题虚心的向老师和同学求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中考,小周以553分全县第48名的好成绩被大理一中华萌班所录取,这给这个家庭彻底改变现在打开了“希望的大门”。我们单位领导在得知小周家的情况后,多方协调,为小周争取了一个“春雨助学”的项目,帮助她完成学业。相信她也一定能够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努力奋斗、好好学习,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大家的希望。

驻村以来每天微信运动的步数基本都会过万,虽然辛苦,但相信这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成长一定能够让我不负韶华。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