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民盟云南省委在会泽“同心工程”帮扶点闸塘村开展乡村振兴田野调查
  • 发布时间:2024-08-19
  • 字体:【

近日,会泽县新街回族乡闸塘村(民盟云南省委“会泽同心工程”帮扶点)来了一批特别的访客,白天他们走村串户,翻田坎、钻牛棚,一边和村民攀谈一边在小本子上做着记录;晚上他们就在村小学教室里打地铺睡帐篷,一群人经常开会讨论直到深夜……

会泽“同心工程”开展以来,民盟云南省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实效”原则,按照“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政府投入为主导、群众参与为补充、民盟助力为抓手”工作模式,找准“民盟所能”与“基层所需”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汇聚盟内外资源力量,为会泽县整体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民盟云南省委在会泽县新街乡闸塘村建立了“民盟云南省委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

“为扎实有效推进民盟省委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建设,针对几个村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准确而有效,需要更加深入和科学地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民盟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陈雁说,在战乱年代,民盟中央领导人费孝通和他所引领的“魁阁”一代学人,不畏艰苦深入云南多地乡村进行社会调查,用社会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去发现、认识和试图改造中国社会,他们这种学术报国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

此次携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开展“民盟云南省委参与‘脱贫攻坚会泽同心工程’实施成效”调研,除了形成闸塘村村落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的基线调查报告外,还将针对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专题性的研究并形成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将为今后民盟云南省委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赓续“魁阁精神”,弘扬民盟“做好事、做实事”优良传统的基本工作要求,更是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责任,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贡献民盟智慧和力量的一项生动实践。

调研工作组在闸塘村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的10名本科生同学在和奇、聂选华、王雪莹三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从7月16日起历时30天,围绕民盟云南省委多年来在会泽参与开展“同心工程”项目帮扶各项举措,从闸塘村村情、资源禀赋、产业增收、民族文化、基础教育、社会治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个维度,就村落的历史概况、民族文化内涵与特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形成村落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的基线调查报告,以此展示会泽县闸塘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阐述乡村振兴的本土经验。参加调研的师生也一致认为,此次赴闸塘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活动,需要坚持以“田野课堂”融入闸塘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实事求是地探寻闸塘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变迁,深入理解闸塘村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关注闸塘村草莓产业发展的普焕莲同学指出:“2017年以来,民盟云南省委以闸塘村“夏草莓”种植项目为切入点,筹资25.4万余元援建配套引水灌溉工程,有效解决冬春两季草莓基地的灌溉难题,并以村集体股份形式注入项目,增加村民在产业发展中所占的分红比例,初步形成“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农户参与、民盟助力”的草莓产业发展模式。至如今,草莓产业的发展不仅让‘走不出村子’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基本上都有了稳定且现实的收入,还从整体上改变了闸塘村的经济发展面貌。调研发现,闸塘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产业园大棚里的草莓植株郁郁葱葱,红硕的草莓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伴随草莓产业的发展,会泽新街盛丰隆农民专业合作社乘势而上,增种当归、川芎等中药材,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发展的渠道,为闸塘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撰稿:社会工作部 编辑:贺俊涛 审核:王文华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