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8-06-07
- 字体:【大中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切实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结合监狱方实际需求,教育引导服刑人员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提高法律意识。6月4日,民盟云南省委与省未管所联合开展了一场宪法教育帮教活动。邀请宪法学博士,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17年省委信息智库专家刘红春走入高墙,为200余名未成年服刑人员作《青少年成长与宪法》专题讲座,同时邀请昆明建纬律师事务所何晟晟等三位律师为27名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法律咨询活动。
“我曾经也是个‘熊孩子’,经历过很长的叛逆期,走过弯路,但我也读了硕士、博士,当了副教授,有了现在的成就。今天我想以我的成长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犯错了不可怕还有机会改正,也更想跟大家探讨成长过程中怎样用宪法和法律保护自己。”刘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开场,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讲座中紧密围绕宪法知识,讲述宪法与青少年成长的密切联系。
“宪法并不是一部高高在上的大法,相反他一直在默默陪伴着、保护着你我。”从出生就享有的财产继承权、7岁享有受教育权,以及平等权、劳动权、婚姻自由权、人身自由权……刘老师用一个个经典案例的诠释与剖析向未成年服刑人员生动讲述宪法对人一生的陪伴和守护。
回归社会后会否不被接纳受到歧视?讲座中,刘老师就这一未成年服刑人员们最关心的问题结合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案例进行了着重讲解。阐明国家、社会、法律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犯罪记录成为终生的污点,也告诉他们一旦受到歧视应该怎么办。同时刘老师告诫他们宪法和法律保护每个人不受歧视的权利,但我们不能以此污蔑他人。
“权利和义务是硬币的两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刘老师不仅详细介绍了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也向服刑人员明确宪法赋予每个人的义务。
讲座最后刘老师寄语服刑人员:对于在场每一位未成年,珍惜这一段特殊经历,不要自暴自弃,未来可期。在改造期间好好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努力习得一技之长,培养自己心智成熟。在回归社会后,学会用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匡正自身的行动方向,纠正自身的行动偏差,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一个堂堂正正的未来!
与此同时,“黄丝带”帮教法律援助活动也在省未管所教育中心火热的开展。民盟云南省委邀请昆明建纬律师事务所苏敏、和晟晟、孙琳钦三位爱心律师为27名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法律咨询。针对服刑人员在继承权、财产分配、非婚生子女抚养、减刑假释、申诉控告、定罪量刑及回归社会后就业、创业等问题,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并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咨询结束后,服刑人员们纷纷表达对三位律师的感谢,对他们的专业解答表示满意。三位律师也表示,通过咨询感受到了服刑人员们改造积极性很高,对回归社会后得到认同、接纳及对社会生活充满渴望。此次有机会参与民盟云南省委“黄丝带”帮教活动,用法律专业知识为服刑人员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作为一名律师的社会责任。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与“黄丝带”帮教活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服刑人员的改造注入力量。
省未管所杨炳旺副所长表示:“本次宪法教育帮教活动,开展得很及时,取得了实效,为我所今后对服刑人员进一步开展宪法教育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感谢民盟云南省委多年来对我所教育改造的关心、帮助”。民盟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马荣惠部长表示:随着“黄丝带”帮教工作的不断走向深入,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刑人员帮教工作的新模式和新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民盟云南省委必将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助力教育改造工作更上新台阶。
文:刘人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