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7-03-03
- 字体:【大中小】
2016年,民盟大理州委团结和带领广大盟员,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中共大理州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履职,加强自身建设,成绩突出。
一、自身建设
1.加强学习,坚定政治信念。开展创建学习型盟组织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一是倡导自学。二是组织集体学习,邀请盟内外专家讲座。三是外出学习。安排盟员参加省、州社会主义学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通过开展各种学习,盟员思想觉悟进一步增强,党派意识和责任感、事业心进一步激发,更加坚定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坚强组织,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根据《民盟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稳步推进组织建设工作。举行民盟大理州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盟大理州委第三届委员会。建立后备干部人才档案,逐步完善了干部管理制度。选送优秀盟员到省、州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让一批优秀中青年挑重担。
3.创新组织活动,增强组织活力。
成立以民盟成员为主的大理油画院,组织“盟员之家”揭牌和“不忘初心、为盟添彩”主题演讲比赛,举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五个县级支部组织活动丰富多彩。漾濞支部在秀岭开展学习,到山区学校开展爱眼护眼知识讲座;宾川支部到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巍山支部、祥云支部组织学习时事政治;弥渡支部参与盟州委捐资助学活动。这些展示了民盟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光辉历史,展示了大理民盟组织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广大盟员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行。
4.注重思想宣传,加强阵地建设。通过盟省委网站、大理州政协网站、《大理盟讯》等,及时宣传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展示民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的各项工作成果;宣传盟员的先进事迹,弘扬民盟的优良传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扩大民盟的影响,树立良好形象。编辑出版《建言献策与社会服务工作汇编》第六辑,初步完成大理盟史的材料搜集整理,为编辑出版民盟大理盟史做好了前期准备。
5.加强机关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营造团结、温馨的机关环境,得到了盟员的鼎力支持和上级盟组织的充分肯定。2016年,民盟大理州委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成绩突出,被民盟中央评为学习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二、参政议政
1.积极建言。年初在各级人大和政协全会上,民盟各级组织及盟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在州政协全会上提交集体提案39件,在市政协全会上提交集体提案13件。《关于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助推新型绿色城市发展的提案》被评为重点督办提案,《关于将下关沙河打造成城市景观走廊的提案》《关于大力发展特色花卉产业的提案》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民盟成员所在的政协委员小组被评为“先进委员活动小组”,陈四全委员还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2.认真调研。制定年度调研计划,组织盟内外专家和各专委会成员开展《大理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鼓励基层支部和各专委会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视察调研。
3.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底,向盟省委、省州市政协、州督查室等部门上报各种信息43条,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增加,其中向盟省委上报信息共23条。
三、社会服务
1.“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持续开展。继续检查落实漾濞县苍西中学对盟中央提供几何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加强同漾濞县苍山西镇中学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的相关工作。深入弥渡县牛街彝族乡和德苴乡开展“捐资助学献爱心”活动,捐赠图书504册,价值11436.80元。
2.积极开展“黄丝带”帮教活动。经过精心准备,“爱在大理,共筑梦想”文艺汇演和“黄丝带”帮教活动在大理监狱隆重举行。
3.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弥渡县新街镇罗荡村是民盟大理州委挂钩结对帮扶村,派出驻村干部,多次到挂钩村和村两委班子分析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在年内全面脱贫做好事做实事。挂钩结对慰问帮扶贫困户,为村民书写春联;聘请大理盟内知名专家授课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帮扶,积极争取建设资金顺利完成罗荡村村委会卫生室建设,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4. 认真开展“三清洁活动”。按照“三清洁”的目标责任,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民主党派党支部“三清洁”志愿者活动,多次到挂钩的晋湖村委会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清理街道垃圾、水沟污水。为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加快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尽一份力。
5. 民盟“超天使工程”在大理启动。由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携手西门子医疗集团大中华区联合开展的扶贫攻坚项目“超天使工程”在大理如期启动,有效补齐受助乡镇医院影像诊疗设备的“短板”,为强化乡镇卫生院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缓解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6.“同心•健康心动大理行” 在大理启动。在“同心•健康心动大理行”医疗扶贫项目活动中,美敦力公司将向云南省的贫困患者捐赠30套心脏起搏系统和10套远程随访系统,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每年为6名贫困患者免费植入起搏器,帮助患者解决心动过缓造成的健康困扰,并配套“全国百县心律失常规范化治疗与新技术培训”的培训项目,以提高当地起搏器植入水平。
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