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11-09
- 字体:【大中小】
中国民主同盟保山市委员会
(2015年10月13日)
8月10至21日,民盟保山市委调研组在县(区)统战部和民政局的带领下,分别深入到隆阳区的瓦房乡、潞江镇、施甸县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浪彝族布朗族乡、龙陵县的龙山镇和勐兴镇、昌宁县的湾甸镇和勐统镇等8个民族乡镇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少数民族农户、参观民族文化广场和民族文化展示馆、访问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并与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座谈交流,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及文字资料,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生产生活、民族之间通婚、对党的民族政策知晓度、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等多方面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保山市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边疆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地级市,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全市有36个民族,12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28.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58.8万人的10.9%,其中有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16600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5.9%。全市建有彝族、傣族、白族、傈僳族、布朗族、苗族、佤族等民族乡镇14个,有少数民族村118个,75%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山区,在与缅甸毗邻的长达167.78公里的边境线上,有猴桥镇、滇滩镇、明光乡、木城乡4个边境乡镇。隆阳区有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潞江镇(傣族)、瓦窑镇(白族彝族)6个少数民族乡镇,80个民族村委会,居住着彝、白、傣等25种少数民族。龙陵县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分布于10个乡镇99个村(社区)中的371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有一个民族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7个民族村。腾冲有荷花、猴桥两个民族乡镇,14个民族村,148个少数民族自然村,24种少数民族中,傈僳族、傣族、回族、白族、佤族、阿昌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傈僳族为跨境民族,阿昌族为人口较少民族。施甸有21个少数民族、2.8万人,有木老元和摆榔2个民族乡、12个民族村和20个散居民族自然村。昌宁有32个少数民族、40971人,其中耉街、珠街和湾甸为3个民族乡,另有5个散杂居民族乡镇和17个民族村。
二、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做法
保山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制定出台了《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市政府与全市5县区签订了《示范区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了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各县区也结合实际编制了项目规划,制发了相应的建设意见和实施方案,多形式多举措推进示范区建设。根据调研的不完全统计,全市自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以来,加大了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累计投入示范区各项建设资金近6亿多元,其中,在重点扶持发展的18个村委会179个自然村的建设中,总投资近2亿元,完成大项目600多个、子项目近1300多个,基本上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中,保山市投入民族专项资金7697万元,实施发展项目29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县1个,兴边富民示范村1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个,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2个,其他项目24个。通过项目实施,打造了如隆阳区潞江镇芒颜德昂族村和赛林傈僳族村、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布朗族村、昌宁县更戛乡打瓦村大水塘苗族自然村和湾甸乡上甸社区帕旭傣族村、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芒旦阿昌族村、腾冲县猴桥镇黑泥塘傈僳族村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成了如隆阳区潞江镇赧浒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和瓦房乡水沟洼民族特色村寨、龙陵县龙新乡勐冒村陆家民族特色旅游村、腾冲县水城和马家寨民族特色村寨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养殖大户200多户,种植油茶、坚果、核桃、茶叶等3万多亩,部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近30%。通过示范区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组织参加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和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汇寅,民族歌舞剧《金布朗》获剧目创作金奖和10个最佳单项奖。修改完善了市县区中学民族班招生制度,对12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考分、费用上给予了照顾和补助。在腾冲猴桥镇民族地区开展了双语科普试点工作,实施了7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反映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岭霓裳》电影及首部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电影《笙声不息》的拍摄。申报了一批如傣族史诗《神蜘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组织了14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编制和组织实施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干部参加第十二期全国民族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和示范区建设“3121”工程全国村长论坛。加大了普法工作力度和党的民族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力度,以民族节庆活动为载体,深入到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扶贫挂钩村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民族政策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场所活动,学习宣传和落实云南省一系列民族政策、条例和法规。
三、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后,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成效进一步凸显。一是创新工作思路,对特少民族集中地区实施各级主要领导挂钩,整乡、整村全面推进。比如,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保山市委书记同时挂钩扶持保山市施甸县的木老元和摆浪两个布朗族彝族乡,计划五年内整合安排13个亿的专项整乡推进项目扶持资金,两乡一万三千人人均受益高达十万元,这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两个布朗族乡贫穷落后的状况,对全市近三十万少数民族兄弟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二是全市各县区和乡镇均分别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特少民族及贫困落后民族乡镇、村组脱贫致富的五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例如昌宁县制定了《昌宁县猛统镇少数民族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勐统镇制定了《勐统镇长山苗族聚居村中长期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整体规划》;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大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如昌宁县湾甸镇统一规划设计傣族村庄和傣族民居,隆阳区潞江乡赧湖村打造建设傣族民族文化广场和民族文化展示馆,施甸县两个布朗族乡实施非物质文化抢救计划,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四是发挥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民族基层干部的作用,推进散杂居地区各民族关系融洽,交流交往交融顺畅。调研组从入户交流、座谈了解和收到的各种文字资料情况来看,保山市少数民族对党中央的民族政策知晓率较高,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爱国爱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有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理,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特少民族的认同感尤其强烈。3个特少民族村和民族聚居村与汉族家庭通婚现象较少,但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与外族通婚情况比较普遍。在调研中了解到,保山各民族之间极少发生纠纷、争斗事件。
四、保山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扶持发展的差异较大,民族地区发展失衡。国家项目扶持的重点是人口较少民族,这对散杂居为主的民族地区发展非常不利。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与昌宁县卡斯乡仅一河之隔,两乡均有布朗族,但资金扶持却是冰火两重天。国家、省级项目扶持十分有限,市县区项目配套资金严重不到位,对于28万少数民族而言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重要领导打包定点挂钩扶持,将大量资金集中到少数乡镇的做法,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造成不公,对其他县区、乡镇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容易产生消极影响。
2、技术人才不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人才不足,懂生产技术又会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少数民族乡镇形成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被动局面。民族群众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又缺乏民族致富能人的带动,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甚至不愿意接受新产业调整。 3、少数民族干部储备不足,干部人才培养滞后。民族干部结构不合理,如彝族、回族较高,苗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比例较低。民族地区基础文化教育相对薄弱,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有的山区少数民族村至今没有1名大学生,甚至没有1名高中生。究其因,主要还是我市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一些少数民族读书求知欲望不强,读书无用论抬头,农耕思想作怪,根源是贫穷落后让广大民族同胞看不到希望。
4、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民族文化出现萎缩迹象。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经费投入不足,项目支撑偏弱,导致汉化严重,双语教学缺失,非遗传承人极少,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化和逐步萎缩之势,有的面临遗失的危险。例如各民族的拳种、图腾、信仰、服饰、歌舞等。
5、少数民族发展信心不足,出现民族自卑现象。部分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贫困程度较深,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不足、决心不大。如昌宁县勐统镇长山苗族聚居村(约五千多人)缺乏自信心,有民族自卑感。
五、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保山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困难和问题也很多,一时半会也难于解决。但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了群众的热情和政府的务实举措,看到了干部的信心和群众的希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1、结合精准扶贫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有效挖掘整合储备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花大力气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市县乡配套资金投入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和资金,统筹安排部署,形成整体推进,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大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宣传力度,把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范畴。
2、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有效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优先发展和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动社会力量募捐和政府筹款,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奖励基金和救助资金机构,为民族学生能够上学、能上大学创造有利条件。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以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力争每年举办两次技术骨干培训班,注重培养一批经济上的能人、文化上的强人、政治上的头人,让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少数民族事物,切实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通过采取行政、经济等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倾斜,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引进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发展。
3、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档案库、资料库,制定中长期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形成民族干部发现、挖掘、培训、锻炼和外出学习考察机制。建议由市委组织部和统战部联合,每年定期开办少数民族干部综合学习培训班,以弥补民族干校撤并之憾。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来源,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在政府、公、检、法、司、统战等重要部门定向招录、培养和提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制定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少数民族考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门槛,尤其对特少数民族给予降低分数录取的优惠,使之形成合理的干部队伍结构。
4、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在“十三五”规划中,要切实提高经费投入和项目支持的比重,整合市县区乡镇资金,对非遗传承人仍在从事非遗事业的,政府应给予经济和社会荣誉双扶持,让这部分人活得有尊严有意义,形成后继有人、延绵不断的良好局面。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交流,挖掘整理和包装推出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使少数民族文化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建设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5、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建设,是一个攻坚战、持久战,任务重,时间紧。一是要改变领导定点打包挂钩扶持方式方法,以项目需求为问题导向,合理安排使用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源、资金效益最大化、受众最大化;二是要加大各级领导的调查研究力度,摸清家底、了解民情民需,形成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之势;三是要发现、挖掘、整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花鸟物品、传统节庆、传统武术、传统服饰、房物建筑风格、传统劳动工具、民族图腾、民族英雄事迹等重要民族文化元素,在房前屋后、大街小巷、村委会、村公所、聚事堂等显著位置,绘制图文并茂的山水画,规划统一的本民族建筑风格样式。一来美化环境,张扬民族个性,凸显民族风貌特点;二来宣传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化解民族自卑感,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还能够实现民族包容,增强民族团结,化解民族文化被汉文化同化的风险。
6、我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特色鲜明,品种较全。比如傣族的傣拳、德昂族的崩龙拳、傈僳族刀杆节上的上刀山下火海,有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调研发现,各级对少数民族体育和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挖掘不够,关注度不高,有的传统体育和武术项目面临自我消亡的趋势。建议由市级和县级财政划拨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专项经费,由保山市举办,五县区轮流承办,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届保山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赛,包括体育、武术、文化、歌舞等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和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