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04-08
- 字体:【大中小】
楚图南故居介绍
楚图南故居位于文山县开化镇上条街27号至29号,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云南省现存近代名人故居之一。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两进式四合院,建筑格式为硬山顶、土木穿斗式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
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5年,文山县决定投资180万元修复楚图南故居,使其成为纪念楚老、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历时10个月,带着对楚老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厚感情,文山人民将一个栉风沐雨、历经沧桑、沉淀着厚重历史的古朴故居呈现给了世界,呈现给了人民。2006年4月,楚图南故居修复揭牌仪式在楚老的家乡云南省文山县上条街故居原址举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民盟云南省委领导、当地党政领导及楚图南亲属等参加了庆典活动,并于当日正式对外开放。故居总占地面积为480.32平方米,现收藏了楚图南生前部分遗物,包括图书50余册、衣物13件及信函、照片、文化用品、生活用具40余件。
为怀念这位生于文山的著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学者、翻译家、书法家,在1994年,文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就在风景秀丽的西华公园内竖立起楚老的半身铜像。纪念碑上铭刻着“楚图南生平”,右侧石壁上镌刻着楚老的诗《乡心两首》:“滇山云影映湖光,万里乡心人梦长。遥忆南天春不在,繁花满野四时香。”“千峰万壑远连天,峡谷林深啼杜鹃。回荡鸟语声声唤,皓首征人犹未还。”两首诗表达了楚老对故乡浓烈的思绪和一片深情。
楚图南简介及事迹
楚图南(1899-1994年)男,汉族,云南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家在云滇
1899年8月, 楚图南降生于文山县城上条街的一间老屋里,1913年从这里走出去,开启他探索真知与革命的征程。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在那里结识了李大钊、蔡和森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的播火先驱,从那时起,楚图南“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终身的信仰,开始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1923年,他带着李大钊先生“广泛接触青年,广泛传播新思想,不发展任何组织”的嘱托回到云南,先后在省立一中、昆华女中、私立成德中学任教,第一次将马克思学说带到云南,引导一批进步青年投身云南的建党实践。李国柱、严英武、吴澄、艾思奇等就是他的学生。
1937年至1946年,由于抗战需要,楚图南再次回昆明在云南大学任教。
楚图南的一生,对云南、文山作出了重要的政治贡献。
民盟人生
1943年,为团结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支援全国的抗日战争,楚图南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云南民盟组织的领导人之一,1944年10月,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1945年12月,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主任委员。1949年6月北平解放后,楚图南以民盟代表身份参加新政协和新中国建国的筹备工作,11月,在民盟一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12月,任民盟西南特派员,负责西南地区的盟务工作;1956年2月,在民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1958年12月,在民盟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1979年10月,在民盟四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1983年12月,在民盟五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1986年1月,被推选为民盟中央代主席,12月,在民盟五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1987年1月以后,任民盟中央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