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身建设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为中国魂、民族魂、民盟魂树立永恒的丰碑——微电影《最后一次演讲》诞生记
  • 发布时间:2014-12-16
  • 字体:【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义愤填膺,挺身而出,拍案而起,发表了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他在参加完《民主周刊》社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回家途中,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绝不屈服。从此,闻一多先生作为中国魂、民族魂的代表性人物载入史册,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个人历来无比崇敬闻一多先生,他的学识、人品实至名归,有口皆碑;长久以来,我心中有一个愿望,想写一部反映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的电影作品,但又担心自己才力不逮,一直不敢动笔。

2013年,适逢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民盟昆明市委专门作出决定:筹拍“一部电影”,组织支持盟员以闻一多先生在昆的光辉事迹为题材,筹备拍摄微电影《最后一次演讲》(以下简称《最》剧),传扬民盟精神,激励报国之志。 
 
分荣幸的是,由于盟市委领导的高度信任,将创作《最后一次演讲》微电影剧本的任务交给了我。
说心里话,我当时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忐忑不安。喜的是天赐良机,有希望将多年的心愿变成现实;忧的是自己才疏学浅,生怕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光荣的使命和任务。
 
这时,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民盟云南省委、民盟昆明市委主要领导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支持。民盟中央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倪慧芳亲自担任影片的总顾问,闻一多先生次子闻立雕,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委统战部部长熊瑞丽担任顾问,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昆明市委主委夏静担任总策划。夏主委还专门播给剧组50000元启动资金,保证《最》剧顺利上马。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见剧组主创人员,就剧本的创作提出了具体、细致的希望和要求。倪主委还给剧组请来了两位专家,一位是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潘红,一位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军,给我们当参谋,把好关,确保艺术质量,一定要把影片拍成精品,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我的信心倍增,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在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和资料书籍的基础上,我怀着热切而激动的心情,很快拿出了初稿。经送专家审阅,反馈的意见是结构松散,中心不够突出,人物形象不够鲜明,需要做大的调整和修改。由于我首次接触微电影,对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把握不准,加之思想上存在误区,总想把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反映得充分、全面,塑造“高大全”的形象,还有一个心理是自己的“娃娃”舍不得打,改来改去,始终在原地徘徊,难有根本性的突破。剧本过不了关,各有关方面“停工待料”,我本人也很着急。
 
就在进退维谷,踟蹰不前之际,我的合作伙伴、制片人陆家华同我商量:据了解,闻一多先生的次子闻立雕、三子闻立鹏、长女闻铭都还健在,其中闻立雕先生是文科方面的专家,而且写过反映父亲生平事迹的专著《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咱们是不是向闻老先生请教,在他的帮助、指导下把剧本改好。
 
我不由茅塞顿开,喜出望外,“好主意!真是一个好主意!”在取得闻老的通讯联络方式以后,马上把《最》剧第4稿给他发去。
 
令我喜出望外的是,闻老很快给我答复,并提出了详细、具体的修改意见。原文摘要——
 
国庆先生:
 
关于《最后一次演讲》剧本的意见和建议
 
 
1944年4月联大12位同学步行到昆明东郊的司家营清华文科研究所,拜访闻先生,告诉先生他们想成立一个新诗社,请闻先生做他们的导师。由于房子小,容不下这么多人,先生携带着8岁的小女儿(家里叫她“小妹”),领大家到村对面小树林中,坐在草地上交谈。考虑到人多,先生家不可能招待这么多人吃饭,同学们都带了干粮,大家边吃边朗诵自己的诗作。小妹年龄虽小,也会做诗,先生很喜欢她,叫她也朗诵了她的诗——公鸡美丽的衣裳。那天先生很高兴,答应做新诗社的导师,他在交谈中特别讲到他亲见国民党军官对士兵拳打脚踢皮带抽的施暴惨状,他说那些捆着的、拉着的、押着的,一个个骨瘦如柴,脚杆只有这么细(他用右手食指和拇指连成一个圈圈比划着)说:“他们走着走着倒下一个,走着走着就倒下一个。看见倒在马路边那些饿死的‘壮丁’,我就跟受刑一样。所以啊我们不能不管了。”
他特别讲到新诗社就应该是“新”的诗社,全新的诗社。不仅要写新诗,更要做新的诗人,要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向人民学习。
 
这次聚会无论对同学们还是对闻先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以后每到重要的日子,新诗社就举行朗诵会,在历次斗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朗诵会规模越开越大,校外的学生和群众都来参加,最多时达到上千人,不但有学生们朗诵,闻一多、光未然也参加了朗诵。闻一多朗诵的是艾青的《大堰河》,光未然朗诵的是他自己的诗作《我们是老百姓的女儿》。
 
闻一多家属代表闻立雕(韦英)
 
2014/4/8
根据闻老的意见和建议,我接连又写了5、6、7、8稿,给他老人家发了过去 闻老认真审阅了剧本,又给我复信,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摘要)。
 
尊敬的国庆先生:
 
来信及《最-8》收到,百忙之中您还抽空给我们写信详细介绍情况,非常感谢!
 
闻、吴两家生活上常常互相照顾,闻家偶尔做一顿狮子头或粉蒸肉,就让孩子给吴家送一碗去;吴晗有时得到一两包美国骆驼牌纸烟或上佳烟丝,也立即送了过来。这样的事是常有的。送鱼是我虚构的,但事出有因。吴夫人袁震常年有病,饮食上需要滋补,但没钱,吴晗无奈,自己钓鱼。我在这里把钓鱼改为买鱼、送鱼。
 
两人谈话的内容,我列了一堆,不是要全用,而只是给你们提供些素材,供你们酌情编写、创作。
 
闻老收到第9稿以后,给我复信如下——
 
 
国庆先生:《最-9》已阅,基本框架可定,仅对某些具体情节、或对话作了必要调整、补充或校正、修改。鉴于基本框架未动,这次我就在原稿上修改、加工了。闻。
这样,闻老从第4稿开始就参与了剧本创作,不仅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见,而且亲自动手修改剧本;事实上,闻老虽然没有署名,却是名副其实的作者之一。在此,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闻老表示深挚的谢意!
《最》剧从酝酿到最后审查通过剧本,历时近一年,其间的磨砺波折、甘苦艰辛,真是一言难尽;可以说,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是最“难产”的作品之一,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难得的锻炼和考验,必将终身受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4年6月20日,地处翠湖之滨的云南大学校园内阳光普照,芳草萋萋,繁花似锦,绿荫叠翠,处处洋溢着一派欢乐、喜庆的气氛。
 
《最》剧剧组历经磨练,终于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人间二月天”,开始了新的奋斗里程。
 
当天下午,《最》剧的开机仪式在抗战时期全国学术活动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民主堡垒”的著名论坛、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所在地¬---至公堂隆重举行。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昆明市委主委夏静主持开机仪式。民盟中央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云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倪慧芳讲话,并与中共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一起为微电影开机揭幕,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贾玉华致辞,制片人、民盟昆明市委文化专委会副主任陆家华介绍主创团队及演员情况。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盟省委、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统战部等相关领导、剧组全体人员、云南大学学生和省、市盟员200多人参加开机仪式。
 
这部影片是由民盟云南省委、民盟昆明市委、昆明豪都实木家具有限公司、云南麦田影视有限公司策划拍摄的,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民盟前辈闻一多先生在昆明的英雄事迹。该片编辑、导演、制片、大部分演职人员都是民盟盟员,是民盟以微电影方式反映民盟历史和宣传民盟优秀人物的首次尝试。
 
倪慧芳副主席要求全体盟员继承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为建设美丽春城、和谐云南奉献力量。
 
闻一多、李公朴等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新中国成立后就全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至今依然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铸造中国魂,实现中国梦,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后一次演讲》所蕴含的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部微电影由民盟中央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倪慧芳担任总顾问,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昆明市委主委夏静担任总策划,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民盟云南省文化专委会主委潘红担任总监制,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陇栩担任监制人,并特邀云南省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江小梅担任导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南联大文史研究学者、北京大学才女张曼菱担任文史顾问。
 
曾主演过杨善洲的云南省话剧院国家一级编导邓平饰演闻一多,著名演员张建国饰演李公朴。
 
该片的主创人员由民盟昆明市委文化专委会的盟员们组成,其中制片人陆家华曾获首届亚洲微电影节最高奖“金海棠”奖和澳门电影节“金荷花”奖,执行导演李文明曾获云南省第七届文艺基金奖和昆明市第五届茶花奖,编剧李国庆为资深编剧,曾获国家、省、市级奖励30余项。
 
本片主摄影师由本省摄影界的后起之秀杨成担任,云南省话剧院国家一级美工姚杰担任美术师,云南省滇剧院国家一级美工杨晓芳担任道具师,云南省京剧院主任技师王丽涛担任化妆师。
 
影片涉及到的场景,包括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大学致公堂和金马碧鸡坊、北门书屋等老昆明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
 
当问及一部微电影为何竟然要动用这样一个阵容?制片人陆家华介绍说,并非杀鸡用牛刀,而是考虑到这部微电影蕴含的伟大意义,让主创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不得不组织这样一个阵容。而执行导演李文明认为,微电影在题材上不一定就只能表现小的东西,也可以截取重大的历史片段来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艺术上不应该只追求业余水平,完全可以走专业化的电影道路,通过见微知著的方式,是可以打造“微电影大片”的,应当改变一些观众认为微电影只能小打小闹的偏见。
 
 
据介绍,该片摄制完成以后,除了在网友熟悉的各大网络平台上发行,还将直接进入中国移动云南用户手机平台,并将推荐给云南省教委作为全省中学语文视频课件;同时,这部微电影还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片,在云南省各高校巡回展播。有中央、省、市20多家媒体的记者前来现场采访并及时予以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通过了,如何将本子拍好,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有关领导和剧组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决心把《最》剧打造成一部精品,为民盟增光添彩。
 
 
开机仪式结束以后,立刻投入了紧张的拍摄。
 
 
作为影片的总顾问,倪慧芳主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她来到拍摄现场,不顾天气闷热,空气浑浊,坚持在场内进行指导,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她在拍摄现场足足呆了一个多小时才因工作需要而离去,给全体演职人员以极大地鞭策和鼓舞。总监制夏静主委也尽职尽职,及时召开小结会,要求剧组全体人员保质保量,精益求精,圆满完成拍摄任务,以告慰闻一多等革命先烈的英魂。
 
 
制片人陆家华几副重担一肩挑,头绪众多,责任重大,为当好“前敌总指挥”,他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爱人调侃道:“住旅馆还得缴费呢,你这做的是蚀本买卖。”实际上,爱人嘴苦心甜,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让他在外安心拍片。陆家华常常感动地说:“你是躲在幕后的制片人,军功章应该奖给你一半。”
 
 
导演江小梅已经70高龄,经常犯头晕的毛病,但到了拍摄现场她立刻像变了一个人,生龙活虎,风风火火,杀伐决断,有板有眼,演职人员无不钦敬、佩服。更令人感动的是,就在拍片期间,她爱人不幸患重病住院。可她丝毫没有为此分心,每天准时来到拍片现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直到拍完片才赶去医院看护爱人,她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剧组的每一个人,大家自觉以江导为榜样,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为保证影片的拍摄成功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饰演闻一多的邓平老师在接受任务以后,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好案头工作,他反复研读剧本,认真领会影片所要反映的主题,仔细体味、揣摩人物性格和心路历程,同时每天抽出大量时间背诵台词,为演好闻一多这个重要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次演讲》是片中的重头戏,拍摄那天,为了确保质量,邓平老师穿着长衫,在台上一连拍摄了10多遍,一直到众人满意,无可挑剔为止。拍完戏下来,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人也几乎瘫倒在地。面对同志们的慰问,他真诚地对大家说:“我能演闻一多,感到十分荣幸。要把闻一多演好,就要发扬闻一多精神,不怕任何艰难困苦。我现在不过是多流了几滴汗,根本算不了什么!”
 
 
就这样,剧组全体人员不计名利,乐于奉献,只用了短短四天时间就完成了拍摄任务,大大节约了成本,事半功倍,出师告捷。
 
 
宝剑鋒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4年6月29日,微电影《最后一次演讲》在云南师范大学闻一多雕像前拍摄了最后一场戏,顺利杀青。接着,便进入了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
 
初稿完成以后,盟省委、盟市委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盟员代表审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剧组主创人员虚心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先后达22次之多才最终定稿。
 
一部短短的20多分钟的微电影,要想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塑造举世闻名的革命英雄人物,不啻于在“螺蛳壳中做道场”,难上加难。可是,由于领导的关心、帮助、支持和剧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最》剧虽然历经各种磨练和考验,但终于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影片完成以后,在优酷网高清在线首播,很快获得各方好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闻立雕先生很快给我发来短信,对影片给予充分肯定————
国庆先生:
 
 
《最》剧已阅。先父五四时曾在一封家信中说:“男昧于世故人情,不善与俗人交接,独知读书,每至古人忠义之事,辄为神往,尝自诩吕端大事不糊涂,不在此乎?”《最》剧可谓基本上体现了这种精神,可喜!可贺!
 他还在手机中与我交谈,代表闻氏家族向民盟云南省委、昆明市委领导及《最》剧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广大盟员纷纷在网络、手机上点击观看,许多基层组织在过组织生活时把观看《最》剧当做一项重要内容,盟市委每逢兄弟盟组织前来交流、考察,都要请他们观看此片,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

 

 大家纷纷认为:《最》剧忠于历史、还原历史,准确地把握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征,生动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精气神,是一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激励广大盟员和青少年发扬光荣传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功不可没。

 
《最》剧问世以后,很快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由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文产办、市政府、世博旅游控股集团主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创意云南2014文博会微电影节,自7月初启动以来,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全国征集以云南文化、云南元素、云南符号为题材的微电影,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部影片,其中故事、剧情片65部。由民盟云南省委、民盟昆明市委、昆明豪都实木家具商场、云南麦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创的微电影《最后一次演讲》荣获创意云南2014文博会微电影节故事剧情类“最佳影片”奖,于8月14日上午十点在国贸中心举行了颁奖盛典,该剧制片人、民盟昆明市文化专委会副主任陆家华、执行导演、民盟昆明市文化专委会委员李文明上台领奖。云南日报、云南信息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生活新报等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2014年12月,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云南百部微电影评选中,该剧荣获“优秀影片奖”。
 
    诚然,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最》剧也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一些瑕疵和不足,只能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了。
 
民盟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光有名有姓的重量级人物就多达100多个,为影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最》剧当做起点,不断追求,不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