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基层楚雄
楚雄
恪勤克难,艺术人生——记民盟盟员,彝族歌唱家普德明
  • 发布时间:2024-01-30
  • 字体:【

普德明个人简介

普德明,民盟盟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省级优秀教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男高音歌唱家。长期从事声乐艺术表演及教学,参与上百场音乐会演出,演唱代表作《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经典歌曲,荣获诸多奖项。1996年获云南省聂耳杯声乐比赛二等奖;1999年5月荣获云南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受云南省政府表彰奖励;2009年入选《中国音乐家名录》;2013年1月获全国民办院校音乐教师声乐比赛一等奖,2012—2017年获民盟云南省委“优秀盟员”称号;2019年获中央电视台曲靖赛区组委会,中共曲靖市委宣传部等四部门的表彰奖励;2021年8月获海南博鳌国际手风琴艺术节比赛金奖,2023年11月获云南省教育厅评选认定的“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称号和教育部评选认定“新时代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苦难的童年

1956年12月25日深夜,双柏县大庄镇麻栗树村一个贫穷的彝族家庭,一个男孩在寒风中诞生了。孩子的父母给他取名叫普德明,乳名叫腊宝生,即腊月生的宝贝。普德明5岁时就跟着母亲上山放羊,去生产队挣每天1.5分工分。他自幼聪明伶俐,经常和村寨里的哥哥姐姐和父辈们学习唱歌跳舞,村寨里的彝族歌舞为他开启了艺术的启蒙。新社会,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子女与汉族子女一样,也有上学的权利,同样也是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村民大会上,上级单位的同志给村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德明的父母被触动了。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于是普德明放下羊鞭成为一名幸福的小学生。上学后,他显露出对歌唱的兴趣。遇到县文工团演出,文工团演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他很羡慕那些有艺术表演才能的人们,由此产生了将来长大他也要当一名音乐家的梦想。60年代彝山十分贫困,缺衣少食。1970年,在“文革”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普德明的父亲受到冲击,因忍受不了强加在他身上的冤屈,自杀身亡(后平反),留下母亲和兄妹五个相依为命。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坚强的母亲还是供他上了中学。

曲折的少年

1973年8月,普德明从双柏县第一中学毕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回到家乡,被分配到鸡冠山农场种西瓜。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易门矿务局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那位热心肠的老师鼓励他学习音乐,送给他一只“国光牌”口琴。这对他是一种激励,从此他既会唱歌又会吹口琴,在农场有了点名气。1975年,楚雄师范招收第一届音乐师范生,普德明以一首《我为祖国守大桥》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音乐师范班。从此普德明接受专业,规范地学习音乐艺术。在师范学习的两年期间,他的声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一次演出都被老师指定为班里唯一的独唱和领唱。毕业后,他本应分配到中小学任专职音乐教师,不料却被分配在双柏县法脿公社一人一校的阿康郎小学任教,上至校长,下至炊事员,什么课都要教,什么事都要干,做专职音乐教师的理想似乎已成为泡影。虽学非所用,但阳光开朗普德明面对压力和困难迎难而上,从此更加努力工作和学习来改变现状。他借款700多元买了一台百乐牌手风琴,这可是他一年半的工资啊!那时全县也只有一两台。1981年,普德明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遗憾的是《录取通知书》被教育局扣押不通知本人,事隔多年后经办人才告诉他(那时的录取通知书是不寄给本人)。

奋进的青年

1981年8月,普德明调入法脿中学。在双柏县中学生文艺汇演和比赛中,法脿中学一举夺得全县中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普德明个人独唱一等奖。同年12月,普德明参加全县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又获得了独唱一等奖,哑剧创作表演一等奖,还被易门矿务局工会乐团邀请到各分矿和玉溪地区演出。1982年,普德明在双柏县大礼堂演唱《牡丹之歌》《驼铃》时,上海乐团来双柏采风的老师问台上唱歌的是哪里请来的,当地领导介绍是本地的音乐老师。这件事引起了领导对普德明的重视,他的机会来了。1983年,命运之神终于向这位彝家小伙敞开了大门。他考上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时任双柏教育局局长李思仁全力支持他去学习深造。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李维博教授的弟子初美华教授学习声乐,普德明的专业系统地得到提升。由于他的声乐较为突出,成为那个时代出色的抒情男高音。且他的中声区比较厚实,既能演唱男高音的作品,又能演唱男中音的作品。毕业后,曲靖市轻音乐团向普德明伸出橄榄枝,但他入学时和教育局签过合同,只能回到母校双柏县第一中学任教,成为双柏县第一位专职音乐教师。1986年,由双柏县委宣传部主办,双柏县教育局协办的“普德明独唱音乐会”在双柏举办。1988年,普德明调入楚雄市文工团,任歌唱演员和教员。由于对学生和讲台的不舍,几年后,他又回到市重点中学任音乐教师。他的很多学生被音乐院校录取。如今,已有学生成为我省音乐艺术领域的中坚力量。2000年,普德明来到海南。通过严试应聘与海南大学,海南省歌舞团,湖南理工大学形成合作。2008年,他与海南省歌舞团参加了多场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晚会上演唱了一首《祖国,慈祥的母亲》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海南日报》《三亚日报》《海口日报》作了报道。同年,他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终身会员。

学习的晚年

退休后,普德明热衷于爱心慈善事业。举办公益讲座、爱心义演80多场次,为基层带欢乐,送温暖,深受老百姓喜爱。尤为令人关注的是,2018年10月28日,普德明一家三代——普德明、女儿普琴和孙女普杨涵——编排的访谈节目及表演的《七月火把节》《娃娃左脚调》被中央电视台非常6+1特别节目选中,演出实况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获得全国亚军,并被媒体誉为“大山里走出的音乐之家”。这事件在当地产生了很大震动,普德明一家“一夜成名”,迎来了他们一家的高光时刻。他的家庭获得“曲靖市文明家庭”“云南省最美家庭”称号,他的事迹在《云南日报》《民族音乐》《彝乡文化》《今日民族》《音乐周报》等报刊报道,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也作了报道。虽然普德明离开双柏多年,但“歌唱家走进虎乡双柏”还是传统节目,他用饱含深情地演唱了《多情的土地》等经典歌曲,20多年来坚持义务演出。由于他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普德明年事渐高,依然坚持学习。2023年,他被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评选认选为“新时代全国百姓学习之星”。他在音乐创作上也不断超越自己,出版音乐专著《语言与歌唱》;创作多首词曲独立完成的歌曲。进入晚年的普德明,还坚定地走在追梦的路上。

作者:苏轼冰,系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楚雄州作协原副主席、双柏县文联原主席

编辑:初欣欣  审核:王文华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