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4-08-15
- 字体:【大中小】
题记:生命之光:光的温暖,源于黑暗的希望,光的美丽,源于多彩的变化,光的珍贵,源于生命的延续,对生命的尊重,在灾区每时每刻都得到印证,这里只有相互的交付,你信我,我保守医者的信念,你信我,我必尽力托起生命的希望,在灾情面前展现人间大爱!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骄傲、喝彩!
启动应急预案 组派医疗队开展救治工作
“8.03”鲁甸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卫生厅统一部署,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迅速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做为医务处处长蔡琼同志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医院第一批共派出神经外科、胸科、骨科、普外科、麻醉科、手术室、ICU、放射科等22名队员,于晚上20:30分从医院紧急赶赴灾区。配备了野战手术车、越野车等5辆车辆;发电机、床旁X光机各1台;手术器械16箱/套、常用手术麻醉及抢救药品11箱/件、手术必备物资10余箱,以确保灾区急救手术、危急重伤员抢救及转移等工作。
巧家告急 转战龙头山西侧重灾区
医疗队出发后,一路颠簸,行至会泽县时接到“8.3云南鲁甸地震现场医疗救治指挥中心”通知:巧家县受灾严重,伤者不少,请张笑春厅长带省一院医疗队改道行往巧家县。因昭通—巧家交通受阻道路塌方,医疗队重返功山,转经东川到巧家,8月4日早上6点15分赶到巧家县医院。
与死神赛跑 连续奋战40余小时
8月4日早上6:15 对医务人员来说,灾情就是命令,医疗队的车辆没有做一刻的停歇,直接开进了巧家县医院。蔡琼和队员们不顾星夜兼程的劳顿,马上投入救治工作。并于早上9:00点完成了县人民医院和巧家仁安医院收治的30名危重伤员的伤情评估及专家会诊,并确定治疗方案;同时,一是调整病房,设置地震伤员病区,按照伤情轻重分级开放病房,既便于管理,又加强感控防范于未然;二是要求专家做到一对一,即一个专家负责一个重伤员的无缝衔接,确保危重伤员的救治工作,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位伤员得到高效高质的医疗救护。
整整一天,医疗队专家奔赴灾区、查看伤情、会诊评估、清创缝合……,全然不顾疲劳,与死神赛跑。
伤员众多 “熊猫血”罕见
在这些伤员中,有1名30多岁的伤员,因房屋坍塌砸到,导致肢体挤压伤、股骨粉碎性骨折、大腿肿胀明显,合并大量内出血。急需马上手术,要确保伤员生命安全,术中还需输血。但是,化验结果显示该伤员的血型为极其罕见的RH阴性B型血,俗称“熊猫血”。RH阴性血型在中国人中的比例是千分之三,B型血大概是百分之三十,这意味着大概一万个中国人里面只有九个。获得RH阴性B型血,是确保手术成功和伤员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的条件。怎样获得血源?在交通受阻的情况下,又如何确保血液及时安全地送到?医务人员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如果不及时手术,伤员又将面临致残、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一方面,蔡处长现场向指导医疗救治工作的省卫计委张笑春主任作了汇报,张笑春主任当即要求省、市中心血站尽快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医疗队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寻求支援;同时,医疗队组织制定手术方案,调配术中所需手术器材做好术前准备。
灾区“熊猫血”伤员能否及时得到手术治疗,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特别是国家应急广播、新华社中国网事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在12个小时的时间内,1100毫升RH阴性B型血就从昆明很快送到了巧家县医院。8月5日一早,骨科孟增东主任医师主刀,手术台上、台下人员通力合作,仅用了1个半小时,就为该伤员实施了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断裂肌肉修复术。目前,该伤员术后状态良好,在医生指导下,伤肢已能进行康复性活动。
手术成功了,伤员年迈的父亲激动地连声说“感谢你们把我们救下来,感谢你们为我儿子做了手术,感谢党!感谢政府!”。
手术成功,不仅是伤员个人的幸福,也是伤员一个家庭的幸福,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都感到无比欣慰,也深切感受到社会各界对灾区关爱和支持!
情寄灾区三个月宝宝牵动爱心无限
8月3日下午,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坪村的刘太强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摘完花椒刚返回家进屋,就看见房屋瓦块和泥巴不断往下掉,刘太强大叫一声“往外跑!”,并抱着女儿跑出大门,一转头,自家的老房子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刘太强拼命用手不断地刨,刨出来时,妻子已经没有呼吸,但她的左胳膊仍然抱着儿子,右手肘撑着地,用上半身护着儿子挡住了泥土和瓦砾,儿子得以生还却永远地失去了妈妈。
受灾现场是惨烈了,也深深打动着省一院医疗队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这是省一院医疗队收治年龄最小的伤员;虽然经仔细检查只是头皮裂伤,但宝宝时刻牵动着每位医疗队队员的心,“宝宝今天吃了吗?吃了多少?打针哭不哭?”,每天蔡处长都要亲自到病房看望小伤员,只要能有一点空闲时间,都要抱一抱宝宝,逗一逗宝宝开心。
了解到宝宝没有奶粉,8月7日上午,队员们又自发为宝宝送去了奶粉、奶瓶、尿不湿等生活用品,同时,医疗队经过商议,向社会求助,向媒体求助,希望大家能帮到这个可怜的宝宝。
舍小家顾大家 医务人员心连心
医疗队在察看伤员伤情过程中,了解到有1名伤员来自包谷垴乡重灾区,丈夫是名乡村医生,自从地震发生后,一直坚守在救灾第一线,重灾区医疗救治工作转入防疫阶段,又主动投身于各村寨的疾病预防控制与灾后防疫工作中。虽然妻子受伤被送到兴远医院5天,但他一直以灾区父老乡亲医疗救治和防疫免疫工作为重,没有探望,更无法照顾。知道这个情况后,医疗队一方面从医务人员工作的角度,深表理解和关注,在伤病情上积极会诊,制定方案,予以施治;另一方面,主动报告医疗救治指挥部,张笑春厅长和张宽寿副厅长要求伤员所在兴远医院负责安排专人陪护,给与精心治疗。
8月11日早上11:00,医疗队专程前去看望慰问并送上慰问金,蔡处长设身处地从同行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给与劝慰和安抚,并高度赞扬其丈夫的舍家为民的精神。郭强副院长俯身安慰道:“同为医务人员,面对大灾,及时救治伤员是我们的天职,你丈夫是我们中骄傲的一员,相信我们,会象你丈夫救治他人一样,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全力医治你的伤情。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做的尽管和我们说。希望你保持积极的心态,安心养伤,和我们一道,共同战胜灾害所带来的伤痛。”
儿子,妈妈想你了
一篇手记
2014年8月3日,下午4点30分,昭通市鲁甸县,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席卷了这片土地。震魔肆虐,无情的吞噬着房屋,建筑,山河大地,还有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天灾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的渺小无助。看着电视新闻里对震区的报道,不断上升的伤亡人数,不断扩大的受灾面积,缺医少药的灾区医疗条件,我心如刀绞。灾情就是命令,急促的电话铃声告诉我应急预案全面启动。“妈妈,你要去救灾了吗?”儿子看着我的眼睛闪过一丝泪光,我知道他为妈妈担心,我也知道他觉得委屈,因为这个假期的计划是两天后带他度假,但是,我更是一名白衣战士!我回避着儿子的眼光,只怕自己会忍不住眼泪。
星夜兼程赶到现场,不停地有伤员送入,抢救室里躺满了重伤员,颅脑外伤、骨折、血气胸、失血性休克……会诊、抢救、手术、联系协调,这个小县城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医院里每个人都超负荷地运转着,几乎没有喘息的时候。
8月10日下午,电话又一次响起,“妈妈,你还好吗?我的英语拼词大赛得了昆明市冠军!”那一刻,我抬头看了看天,虽然经历了这场自然地浩劫,它依然那么湛蓝,阳光甚至有点耀眼。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儿子真的长大了。亲爱的儿子,你是妈妈的骄傲,虽热平时妈妈很少表扬你,很少在家陪伴你,但是妈妈爱你,也希望妈妈今天所做的一切能够指引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