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基层曲靖
曲靖
为弘扬而坚守——记民盟盟员、会泽“张氏斑铜”传人张伟
  • 发布时间:2024-01-16
  • 字体:【

张氏斑铜传承人:张伟

张伟,男,1988年9月生,2023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张伟成长于曲靖市会泽县的斑铜工匠世家,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曲靖市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曲靖市斑铜艺术委员会主任。自幼深受地域文化和家庭熏陶,在会泽斑铜工艺传承濒临绝境之际,经过潜心的钻研、实践、向父辈等老艺人请教,终于掌握了斑铜制作工艺,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张氏斑铜的前世今生

云南早在先秦时就以产铜而闻名于世,到秦汉时,以朱提、堂琅一带(今昭通、东川、会泽地区)所产的“堂琅洗”“朱提洗”为代表的铜器,畅销全国,无人不知。其后,出自云南会泽的煅打斑铜器无疑是最具特色的金属工艺品。

明清时期,艺人们采用云南东川附近的天然铜矿石,用冷锻成型方法制作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及仿古的瓶、鼎、炉、罐、爵等斑铜制品。一件造型古朴典雅、金斑耀眼的斑铜器皿,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可与景泰蓝制品相媲美。《新纂云南通志》赞道:“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在会泽,提到斑铜工艺品,张氏家族是不可不提的铜匠世家。1914年,由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制作的《斑铜鼎》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这是斑铜工艺品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而使会泽斑铜名噪一时。随后,张氏家族所居住之地被称为“铜匠街”。斑铜器制作须用上好的生铜(自然铜),手工锻打,采用高温熔融制斑。其过程为选料、净化、粗坯、成形、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余道工序,历时两三个月才能完成。有的工序须反复多次,稍一疏忽即前功尽弃。有十来道工序全靠一锤锤敲打,烧一火,打一次,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方能定型。烧斑尤为重要,是关键。烧斑的炭,须上好的栗炭(俗称钢炭),在屋内堆一大堆,将工件埋置其中,然后,让其自然烧炼,通风、升温、时间长短有严格的要求即“火候”的把握,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是无法胜任的。如温度过低,原料中某些成份难以聚集、游离而形成晶型;过高则工件型毁熔化。

张伟与斑铜传承历史

高中毕业后,出于对手工斑铜制作工艺的热爱,张伟选择了报考昆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进行理论上的深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联系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郭忠诚等教授,就斑铜制作过程中最保密、技术含量最高的显斑着色工艺进行研究。用进口原子吸收仪、光谱仪等精密仪器分析药水成分,并科学量化其传统配方。

大学期间,大量翻阅文献资料,改进铜制工艺品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变色起铜绿的技术难题,现在经过防氧化、钝化处理的斑铜工艺品已经能长时间放置室外不易氧化变色。为会泽斑铜制作技艺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011年7月张伟从昆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被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高薪录用,从事贵金属的分析化验研究。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斑铜的热爱和研究,后因家庭从事斑铜制作已有300多年历史,现能完全掌握斑铜制作技艺的工匠已寥寥无几,且大多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会泽斑铜技艺徘徊在存亡边缘。厚重的家族历史使他下定决心将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发扬光大。可是一心不能二用,最终他选择了辞去国企工作。在父亲悉心的教导下,经过数年的学习钻研和磨砺,掌握了斑铜制作的整套工艺流程。家传的手工制铜工艺加上专业的理论深造,使张伟成为会泽斑铜工艺新一代最具希望的斑铜传人。

他一方面刻苦钻研制作工艺,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到云南艺术学院进修,弥补自己在工艺美术设计方面的不足。后又到安徽省铜陵市参加中国艺术铸造行业金属表面着色研讨班。学习国外先进的铜表面高温着色工艺,参观全国最大的铜文化产业基地,学习国内一流的硅溶胶熔模铸造工艺,解决熟斑生产工艺中精细度不够、成品率不高的技术难题。

他将现代造型艺术设计运用于创作之中,不断创新突破。在其斑铜作品中,既有传统的鼎、瓶、樽等器皿造型,又有创新的人物、动物等新的造型。在材料和工艺上,“生斑”和“熟斑”同时并举,工艺精致细腻。造型比例协调,斑纹与色彩独树一帜,为会泽斑铜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2012年建立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2017年成立张氏斑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注册了“张氏斑铜”商标,获得了“斑铜着色工艺”、“斑铜表面防氧化处理”等多项专利,被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2019年建立张氏斑铜扶贫车间,先后吸纳贫困从业人员20多人,年产值6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同年曲靖市委统战部在公司设立“曲靖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

2014年,张伟制作的自然铜原料作品“生斑花瓶”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7年,承担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广场大型奋进牛和盛世宝鼎设计制作任务;2019年,参与制作人民大会堂云南厅6m*3.6m巨型斑铜屏风;2021年,用时2年完成国内目前最大的斑铜孔子像、四配像、十二哲像及配套所有斑铜雕塑,坐落在会泽文庙内,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6年9月,张伟被评为阿里巴巴乡村文化大使;2017年9月被云南省委组织部评为云南省第七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2017年11月参加CCTV2《魅力中国城》曲靖战队竞演,被曲靖市政府授予了“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1月被云南省人社厅评为云南省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2019年3月被云南省委组织部评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成立“张伟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11月被评为曲靖市首届“珠源工匠”;2020年1月被云南省总工会评为云南省第三届“云岭工匠”;2020年12月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并成立“张伟创新工作室”。2023年12月荣获云南省“乡村工匠”。

2012年2月CCTV4《走遍中国》报道张氏斑铜,节目名称《绝品斑铜》;2012年5月CCTV4《快乐汉语》报道张氏斑铜,节目名称《神奇的斑铜》;2014年4月CCTV7《农广天地》报道张氏斑铜,节目名称《斑铜制作工艺》;2016年6月CCTV10《地理中国》报道张氏斑铜,节目名称《乌蒙秘宝》;2018年5月CCTV10《探索发现》手艺第5季专题采访张氏斑铜,节目名称《铜色斑斓》;2019年9月CCTV4《远方的家》采访张氏斑铜,节目名称长江行《钱王之乡 曲靖会泽》。并先后被杂志《春城晚报》、《生活新报》、《香港文汇报》、《车与人》、《财智生活》等相关媒体杂志报道。

张伟在斑铜传承中的故事

张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发展。2019年3月捐赠1万元到云南创业就业基金会,支持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的青年创业扶贫工作。2020年1月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组建爱心公益小分队,先后捐献口罩1.2万只、矿泉水520件、方便面215件等物资,价值5万余元。还组成防疫知识宣传小分队,到大街小巷发放宣传资料,积极引导群众正确面对、科学预防、沉着应对。

尽管传统手工技艺已经不再受现代年轻人的热衷,能坚守之人更是越来越少。但作为斑铜发祥地和斑铜世家的传人,张伟觉得继承家族的手工艺不仅是一种兴趣、一份情感,而且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他深知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先后吸纳社会从业人员20多名,本着“甘愿奉献,授人以渔”的宗旨,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把会泽斑铜技艺发扬光大。

撰稿:组织部  编辑:严旭  审核:王文华  周磊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