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云南盟史
云南盟史
历史风云中的唐家花园
  • 发布时间:2013-09-04
  • 字体:【
  民国初年,秀才出身的唐继尧酷爱园林艺术文化,经他聘请的中国和法国建筑师精心建造的唐家花园建筑从一开始就是杰出的中法风格建筑精品;在他的悉心关照下,唐家花园成了西南有名的私家花园,也是省城最大的私家园林。“唐家花园”又 称“唐公馆”,大门临北门街,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木结构两层转角楼,称“红楼”。楼前花园有莲池、拱桥、雕花石栏、喷水假山及中式六角亭、四方亭和戏台等。楼后梅园千树梅花,延伸至螺峰阁边缘。

  对唐家花园的描述,有一篇由昆明地方史专家万撰一先生写的《昆明私家园林散记》共介绍了6家私家园林,开头第一家就是“唐园”,文中用精要的文字写道:

  唐园房舍甚多,入门有水池。池中设假山,并放置瓷质洋女两名,相互对立,手中端有瓷盆,喷水机关开动,池水源源不断,通过瓷盆注入池中。瓷像传为法国人所赠。园内花树扶疏,盆花多种,四时不谢。全园环境静谧,景色幽深。唐氏仅偶尔前来小住,设席待客,也在园内。日本领事赠送他的50多株樱花,最初就移植于唐园。唐是秀才出身,个人收藏典籍、古玩、金石、字画,颇多精品。他认为偌大园林,经常闲置,书画古玩,庋藏一隅,同好无缘得以鉴赏,未免可惜。1923年2月.唐氏二次主政之后,即命成立东陆图书馆于园内,将个人所藏,悉数陈列……

  文中除对中西合璧的园林景观的描述外,更重要的是提到了唐继尧在园内建立东陆图书馆的事。

  1924年4月出版的《昆明市志》,即当年公诸于世的“五条简章”就有“东陆图书馆”的简要介绍,。简章写道: 东陆图书馆系省长唐会泽私立,馆长袁嘉谷,兹将其简章摘要附后:

  ①本馆由东大陆主人以家藏新旧书籍及古玩书画并祖遗书物创建,定名东陆图书馆。

  ②本馆与其他官立、私立图书馆互相联络,专以促进文明,裨助社会为宗旨。凡国内外新旧出版书报、金石拓本以及古贤遗著、墨迹均陆续收购,以广储藏。

  ③本馆设馆长一人,总理一切事务。助理员若干人,补助馆长办理馆务。

  ④本馆书物暂分图书、古玩、书画、家藏、金石、纪念品等部,一律标签注明,俾便观览。

  ⑤本馆书物许人参观,概不征费,但以星期三、六及星期日为限。

  唐家花园与云南大学同在一支山脉上,呈遥相呼应,息息相通之态势。自云大1924年开学以来的历届云大师生,都把对面的圆通山(后辟为公园)当作后花园,或散步或踏青或赏花,而唐家花园也是云大师生不时光顾的地方。1923年2月,园内建立了“东陆图书馆”,馆长袁嘉谷经常在午后无课时间,率领东陆大学学生进园读书学习,观赏园林和欣赏古玩字画。1924年后,一贯奉行亲民路线的唐继尧把每个星期六定为唐家花园的开放日,民众可以免费自由入园尽情参观游览。可以说,唐继尧在唐家花园创建的私人图书馆和附设的私人博物馆,应该是民国初年昆明最早私立的“文化共享工程”了。

  唐继尧去世后,唐家花园由唐家后人居住。八年抗战,中国文化教育中心南迁,西南联大在昆明创建,大批名人学者聚集昆明,昆明成为抗日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而唐家花园则成了名人学者开展文化教育及民主政治研究交流的重要聚集地。

  从1938年起,许多名流学者寓居昆明,与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毗邻的唐家花园为他们到学校教学和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唐家花园的西洋式戏楼的20个包厢全被清华大学办事处租赁为单身教师宿舍,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抵达昆明初期也曾设在唐家花园里。先后在唐园居住过的西南联大教授及名流有:朱自清、陈岱孙、金岳霖、吴宓、浦江清、李继桐、陈省身等。1946年2月,才女林徽因第二次来到昆明作短期休养,住的也是“唐家花园”。她对花木繁茂,地阔景幽,中西建筑风格及园林景观荟萃的唐家花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和评价。文学大师沈?文称赞唐家花园为“那座美轮美奂以花木亭园著名西南各省的唐公馆”,认为“湖南人建议将唐公馆买来,好好修整一番,作为云南人和湖南人对争取民主和平牺牲者一种共同努力的象征”。

  随着民族解放战争和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昆明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而唐家花园则成了“民主堡垒”的一个重要活动地点。1943年4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云南地方组织筹备小组成立。5月5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全国首家)第一个地方组织昆明支部在唐家花园诞生。1944年2月,为了配合国内宪政运动的开展,由周新民、罗隆基、潘光旦、潘大逵等人出面联合民主人士30余人发起组织“昆明学术界宪政研究会”。5日,宪政研究会在唐家花园举行成立大会,推选潘光旦、周新民、潘大逵、姜亮夫、曾昭抡、唐筱蓂等为理事。宪政研究会成立后,经常举行报告会、座谈会,讨论国内宪政运动的形势,介绍国外推行宪政的情况,发表文告,呼吁民主,扩大了宪政运动的影响。5月,参加学术界宪政研究会的民盟盟员联合其它会员,以研究会的名义发表了与中共当时在宪政问题上主张一致的《我们在实施宪政前的要求》,提出了宪政实施前,必须首先给予人民言论和人身自由,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平等地对待一切抗日武装,建立联合政府……。显然,作为唐继尧之子的唐筱蓂之所以成为“学术界宪政研究会”的理事,是看到了研究会宗旨及国内宪政运动与其父唐将军的“行宪”遗愿的一致性,因而积极参与到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一起推动的宪政运动中。同时,唐筱蓂作为昆明民盟支部(1944年10月1日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的创建人之一,无私地把唐家花园提供给民主人士作为活动基地,一些亲历者对唐先生给予的周到接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1942年民盟前身的“九老会”(李公朴、楚图南、张天放、杨春洲等九人)到“西南文化研究会”和“西南文献研究室”。(由吴晗负责);从“学术界宪政研究会”到云南解放前的一些爱国进步的民众团体都在唐家花园举行过活动。

  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唐家花园还作为“二战”美国总领事馆驻地,留下了中美联合抗战的重要一页。从1941年底开始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美军根据美中两国政府签订的援华抗日协定,在云南先后建立了大小100多个军事机构和后勤服务部门,驻滇美军最多时人数曾高达5万多人。1942年12月,昆明美国领事馆升级为总领事馆后,美国独具慧眼地选中(租用)了北门街69号、72号唐家花园(前院)作为领事馆的驻地长达四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又继续租用了四年);1944年6月中旬,肩负着促进国共合作及中美合作抗日重任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专程来昆,在两天的短暂访问中,华莱士还到唐家花园参加了一场与昆明地区高校(含“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师生及昆明民盟对话交流的座谈会和鸡尾酒会,民盟负责人罗隆基、闻一多等人参加了同华莱士的座谈会。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中美两国在这里谱写了一曲雄浑壮丽的中美“二战”友谊颂歌。

  回望20世纪上半叶近四十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一场场关系国家命运与云南命运的风云际会均与唐家花园有关,同时,与唐家花园咫尺之遥的云大师生无不受其深刻影响。今天,有着厚重文化内涵的唐家花园的美景和往事已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而它丰厚的历史文化意义更值得后人记取和深入探究!

(戴 抗   陈秀峰 )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