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云南盟史
云南盟史
民盟在蒙自南湖的文化印迹
  • 发布时间:2013-07-23
  • 字体:【

  蒙自南湖,因坐落于旧城南门外而得名,集园林名胜、自然景色、田园风光为一体,是“中华名小吃”——蒙自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南湖四周石栏环抱,柳岸成荫,凤凰树如敞开的绿伞,夏天花开满树,花团锦簇红似火。南湖一年四季碧波荡漾,鸟语花香,亭台楼阁精巧雅致,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是蒙自人休闲散步的好地方,被誉为滇南明珠、蒙自的“眼睛”。

  南湖现为开放式公园,沿湖内外名胜古迹众多。中堤贯通南北园门,堤中有“过桥米线”传说雕塑“桥之情”。中堤北入口为南湖公园正门,牌坊结构,金色隶书“南湖公园”为原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于1988年修缮南湖时题写,公园正门背面有楷书“鱼我皆乐”,为蒙自著名书家、盟员张明阶生前所书。

  中堤将南湖分为东西两部分,蒙自人称为小南湖和大南湖。东边小南湖有“学海”之称,学海边有瀛洲亭,木结构三重檐,高20余米,造型匀称而挺秀,是清代园林建筑的佳作,它同南面的三座小山以及连接亭与山的方池,共同构成“三山毓秀”的佳景,寄望莘莘学子能发奋读书,以亭为笔、学海为砚,作顶天立地大文章。三山毓秀是蒙自文化的象征,是蒙自文风鼎盛、人才蔚起的宝地。 南湖周边现有蒙自二中、文澜高中、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等学校,是读书学习做学问的好地方。

  南湖东畔海关路一带,是近代中西方文明和多元文化碰撞激荡、交汇融合的缩影,自1887年蒙自被辟为近代云南第一个“约开商埠”并于1889年正式开关通商以后,这里曾诞生了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也是近代中国21大海关之一的“大清蒙自海关税务司署”。小南湖的东北角有西南联大旧址,最早先是哥胪士洋行。1938年抗战的烽火燃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校舍不足,文学院、法商学院两院组成蒙自分校,于38年4月至8月在蒙自办学。师生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一批学界名流以南湖南岸的海关大院、哥胪士洋行等为校舍,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金岳霖、沈从文、钱穆、吴宓、刘文典、傅斯年、陈岱孙、郑天挺、叶公超等多位文化大师和知名教授曾经居住授课于此。一时间,文人荟萃,纷纷吟诗歌咏南湖。陈寅恪先生因湖寄兴赋诗南湖:“景物长疑似旧京,荷花海子亿升平”。 闻一多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精研《楚辞》,郑天挺劝闻先生每日晚饭后出来走走,沐风赏景,于是有了“何妨一下楼”的佳话。有人问闻先生:“翠湖与南湖你爱哪一个?”闻一多先生笑答:“南湖如农家少女,我更爱南湖。”朱自清先生有《蒙自杂记》存世。蒙自分校开学首日,师生们即在南湖北边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后为蒙自一中,现为文澜高中校址)纪念五四运动,决心继承爱国、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发扬“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立重整山河之志,怀胜利希望之火,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信心;学生们还组织了自己的文学团体“南湖诗社”,经常在南湖的崧岛活动。2011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修缮时向社会征集史料,蒙自民盟老盟员张怀德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捐出了自己的联大校徽等史料并有口述历史存照。小南湖北面的绿荫之下有闻一多先生半身塑像。

  中堤西边的大南湖有桂堤、荷塘、水榭、四岛、六桥、揽胜楼等建筑和景点。菘岛是1933年修浚南湖时以挖出的泥土垒成的一个岛,是南湖的中心。从中堤去菘岛的路侧,建有闻一多纪念碑和纪念亭。纪念亭为1988年南湖修缮时所建,坐南朝北,六柱六角飞檐四靠栏,“闻一多纪念亭”牌匾红底金字隶书,为1988年春原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所题;亭柱抱柱联为赵朴初先生1988年秋撰书,上联是“仰止高亭永忆春之末章粉碎琉璃一生奋斗为民主”,下联是“长吟遗作忍看你的脂膏泪流蜡炬千秋不息向人间”;纪念亭右侧有一灰色石柱纪念碑,上有闻一多先生肖像及1899-1946生辰,石上刻写闻先生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纪念碑周围翠竹环抱,石上有洞,植柏树一株,象征先生之高风亮节。西南联大和闻一多纪念亭是蒙自南湖重要的人文景观,为美丽的自然景色注入了民族不屈精神的魂魄。

  当云南民盟走过了她的七十年风雨历程时,蒙自南湖也见证了蒙自民盟、红河民盟地方组织从诞生到稳步发展的足迹。每当从南湖走过,民盟先贤留下的文化印迹时时让人驻足,鼓舞着人们胸怀报效国家之情、复兴民族之梦,为美丽家园的富强、民主、文明,为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再谱新的华章。

(武文高)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