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3-01-16
- 字体:【大中小】
1.做一次加拿大居民
渥太华(Ottawa)是加拿大首都,位于安大略省东南部与魁北克省交界处。我们住在渥太华西边的KANATA小区,这里聚集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有加拿大“硅谷”的美称。这些企业的周边环境都很漂亮,大片的草坪、树林,还有小河、水池。一天晚饭后,我们到女婿所在公司附近的一条小河边散步,还看到七、八只浣熊在河边嬉戏。在女儿所住的小区,早上8:45左右,会碰到几个跑步锻炼的人,也会碰到送孩子坐校车的家长。傍晚有一些散步或者领孩子在小区的公园游玩的人。而其他时候基本见不到人,整个小区十分宁静。特别是晚上9:30以后,坐在家门口,已经没有回家的车辆,看着天空的月亮,那种安详、静谧,仿佛身处乡村一般。
能通行汽车且有公交的路称为drive,小区内的通道叫way,小道叫crecent。我们住的小区有好几条drive和way,门前的道路名为keyrock,是一条drive。接送孩子们上学的约40座的校车(school bus),每天都在路边停靠,到门前这一站时只有5、6个孩子上车。驾驶员是一个50岁左右的白人妇女,她会很友善的与孩子们招呼。
小区有供人们聚会的场所,称为communication centre(公共中心),小区的华人居民,主要是老人,经常在这里聚会。我参加过几次,有时表演节目,有时将每人带来的食物集中在一起聚餐。大多数老人的子女入了加拿大籍并有工作,在小区买了房,老人们退休后来此与子女一起生活。也有移民加拿大已经20多年而现在60多岁的老人。
小区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环境很好,每天开馆约10个小时,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图书馆中有英文、法文、中文的书籍和杂志。中文期刊有“十月”、“读者”、“中国妇女”等,也有港澳杂志。中文书籍以小说、历史居多。借书是自助的,只要在电脑上输入卡号,将书籍的条码一一扫描即可,每次可以借十多本。阅览室很安静,书架上标明,阅读完的书刊只需放在桌上,勿需放回原处。还书就更容易了,图书馆外墙上有一个小窗口,推开窗门将要归还的图书放进去就可以了,一天24小时都可以还书。
小区的体育设施多而且全,这些设施显然都是为小区居民锻炼使用而不是为了比赛。在5公里半径内,我看到过至少3个高尔夫球场,七、八个高尔夫练习场,五、六个游泳馆,近十个足球场,十多个网球场。篮球场较少见,而许多居民在家门前或门后空地上安装一个篮球架练习投篮、运球。除了游泳馆以低价(约3-5加元)开放、高尔夫需要付费外,其余设施均免费。所以加拿大人的锻炼意识强,除了充分利用体育设施,还经常见得到跑步或快走锻炼的人。
在小区有集中的购物点,没有在国内随处可见的小店或铺面,因此初来者不太习惯。在国内,油盐柴米酱醋茶,出门就有店,小吃不仅有铺面,还有躲着城管的临街小卖,要饱口福,方便以极。而住在加拿大的小区,平常看不到店铺,临街都是住户的车库。晚上想“宵夜”,只能在家中准备。时间长了,回忆昆明的过桥米线日渐频繁。渥太华没有卖过桥米线的而多伦多有,去多伦多那次,计划是要去吃一餐过桥米线的,但多伦多的亲人太热情,把时间都排满了,终于没有吃上过桥米线。
2.在加拿大开车的日子
在加拿大开车是很快乐的。一是路面质量好,二是行车标记清楚,三是所有驾驶员都按规则开车,因此平时见不到交警。我在加拿大开车的三个月,只有礼花节那天,观赏烟花的人太多,人群离开时有交警在路口疏导交通。
在市区和高速公路的交叉路口,在小区的drive,有很多stop标记,车辆到此必须停3秒,看看没有其他先到的?辆方能通过,而碰到三角形标记,则按先后次序通行。十字路口通常先左行后直行。开车几个月,我没有见过一起交通事故。
所有的商场、公园、体育场所、饭店甚至加油站,都有很大的停车场,而且都是免费停车。我在加拿大开车,除了在国庆节国会山附近,从来没有为停车发愁,这也是我可以在加拿大放心开车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与加拿大国土广袤、人口较少有关。
在任何街道边或者建筑物上,都看不到有政治意义的标语、口号,这对于习惯了从标语、口号中了解一点当前这个国家、这个城市正在做什么的中国人,一开始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开车在中国城市的街道上跑一圈,就知道离北京奥运会还有多少日子,什么会议又要胜利召开了,什么会议又圆满结束了。可是在加拿大,过完了国庆,还不知道在庆祝多少周年,只好自己找资料,才知道这一年独立的加拿大已经145年了。1876年7月1日英国政府建立了加拿大联邦,并允许其自治,始有加拿大。
我感受到的是夏天,加拿大冬天如何开车?女儿说:要铲雪。国道和省道铲雪,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各司其职,市内的马路,当然是市政府负责。这样一来,公共财政中用于铲雪的开销(包括铲雪车、相关装备、人工费用等)相当可观,但因为这是必须的开销,纳税人没有意见。居民也要铲雪,自家车库出门到街道,一般有十来米的车道,这是私人的领域,当然由住户负责,因此加拿大每户人家都有铲雪的工具。
在渥太华几个月,除了加油站可以洗车,没有发现专门洗车场,。后来想通了。良好的植被,丰富的水源,没有裸土,没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空气很清洁,看不到泥泞,汽车开多少天都还干净,当然不用太多专门的洗车场。反正家中有浇水的龙头,必要时冲洗一下也就行了。
7月27日开车去多伦多,450公里左右,全程高速,限速60—100公里/小时,据说有20%的浮动,由于大家都按规则行驶,我们基本上可以保持115公里左右的车速,4个小时左右便已经到达。
安大略省与魁北克省相邻而交通规则不一样,在安省,右转不受红灯限制,而魁省绿灯才能右转。行车时很容易判断在安省还是在魁省。在安省,路标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而魁省只用法文。
3.参加加拿大国庆
7月1日是加拿大的国庆日,也是其独立日。
加拿大原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居住地,16世纪沦为法、英殖民地。1867年,英国将加拿大省、新布伦瑞克省和诺瓦斯科舍省合并为联邦,成为英国最早的自治领。此后,其他省也陆续加入联邦。1926年,英国承认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始获外交独立权。1931年,加拿大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其议会也获得了同英议会平等的立法权,但仍无修宪权。1982年,英国女王签署《加拿大宪法法案》,加议会获得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力。目前加拿大联邦议会中有5名华人议员。
加拿大面积998万多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陆地面积约909万平方公里,其余为淡水覆盖面积。全国分10个省和3个地区,境内多枫树,每到秋天,黄色或红色的枫叶满山遍野,因此加拿大有“枫叶之国”的美誉,就连加拿大国旗上也有一片枫叶。
加拿大有3400多万人口,在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这三个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居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人口中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后裔,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纽特人)只占3%,其余为亚洲、拉美、非洲裔等。华裔人口约140万人。
6月16日初次到国会山。九十米高的和平塔(PEACE TOWER),为国会山最高的建筑物。塔内有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加拿大将士名录,塔顶有一个由五十三个小钟组成的钟楼,主楼后面是规模宏大的国会图书馆。东部为参议院,西部为众议院。参观国会大厦,是为了看看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决定政策的地方。
坐电梯到9楼的钟塔顶部,可以远眺国会四周美丽的景色。最漂亮的,无疑是渥太华河两岸,最近的尖顶为国会图书馆。国会山还有许多大型人物的青铜雕塑,如女皇,历任联邦总理。在主楼后,临河悬崖边的观景凉亭里,观尝渥太华河的旖旎风光,远眺加蒂诺的法式风情,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7月1日,我们一家再次来到国会山,参加加拿大国庆。沿途没有标语、彩旗,一如既往。到了国会山附近,才见潮水般的人流,有的戴着国旗图案的高帽,有的披着国旗,有的涂着花脸,有的在手臂上涂上一片枫叶,Ray的手臂上也涂了一片红枫叶。我感到加拿大太自然了,连国旗都是随处可见的一片枫叶,贴在白雪皑皑的国土上。
乐队奏加拿大国歌:
“啊,加拿大,我们的家园和祖国!
你值得所有儿女对你的赤诚爱!
…
啊,加拿大,我们守卫着你。”
观赏了卫兵换岗和骑警的表演,看到大批骑警护卫着坐在马车上的总督夫妇,驶向国会山下面的草坪。在人群中仰首观看列队飞过接受检阅的飞机。
夜晚,在KANATA小区一个小湖边有焰火晚会,我们一家来到湖边的草地上,等候着盼望的礼花,RAY问了几次“到十点了吗”。终于随着第一炮礼花升空,成百的礼花在半个多小时内将湖畔的天空打扮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伴随着人们的欢呼声,上万人沉浸在夜晚的欢乐之中…
6月23日游览总督府。总督是国家元首女皇的代表,总督府坐落在一片草坪中央,称为里多堂(Rideau Hall). 郁金香围绕着总督府的大门。这里是总督办公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地方,没有卫兵,前面的草坪上,还有许多活动,许多游人。
4.加东鸟岛游
7月7日早上2时离家,到渥太华乘车,3时出发,5时左右到达蒙特利尔。来自加拿大几个城市的旅游者在此按不同路线重新上车。到加东鸟岛的25人登上一张大巴,有一半坐位空着。6时30分,我们出发前往加拿大东部小镇加斯佩(Gaspe)。大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两旁全是草地和树丛,一望无际,有时候车行一、两个小时,居然见不到一户人家。看着那浓浓的绿色,看着那辽阔的大地,深深感受到加拿大国土的广袤和环境的魅力。圣劳伦斯河横贯整个加拿大,有一段时间,我们行驶在河边,宽阔的河面,使我们分不清是河流,是湖泊还是海洋。中午到达魁北克东部小镇-里木斯基,在麦当劳吃午餐。里木斯基(Rimuski)是劳伦斯河的入海口,在这里劳伦斯河与大西洋交汇,河面宽度达100多公里。
加拿大潜在的风力资源约为4850亿千瓦,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对风力发电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有资料说:单魁北克北部地区Nunavik的风力资源就可以满足加拿大全国电力需求的40%。据2004年12月份的数据,加拿大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44兆瓦。加斯佩风车山上有76架发电风车,形成了加拿大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作为工业旅游的参观点,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风力发电的原理,带领我们参观了各种发电设施。那些远看并不起眼的风车浆叶,躺在地上却有二、三十米长。
夜晚入住加斯佩镇Admas汽车旅馆(MOTEL)。
第二天早餐后游览佛罗伦国家公园。怀抱圣劳伦斯海湾的公园,有多处壮观的奇石景点,同时这里也是众多海鸟栖息的美丽家园,海浪轻轻拍打着岩壁,鸟儿在海面上拍翼,我们还在海边岩石上的小树丛中发现了小黑熊。加拿大最高灯塔(高37米)所在的海滩,是探险家Jacques Cartier在北美的最早登陆点,这里有海天一色之美景。
随车前往百岁镇,参观享誉北美的海中百岁怪石。最为潇洒的是,我们居然买了一只烤鸡,坐在大西洋边上、百岁镇防波堤边的座椅上享用。午饭后乘船前往加拿大最大的大西洋海鸟聚居地-鸟岛,岛上有四十多万只各种各类海鸟在此栖息,轮船绕着鸟岛开行,
我们看到了岩石上密密麻麻的鸟群,还看到了礁石上的海狮、海豹等各种海洋动物,可惜没有看到大鲨鱼和鲸鱼。
登上无人居住的鸟岛,开始爬山。也就百米左右海拔,3公里左右路程,我们到了岛的另一边,这里才是近距离观看鸟群的地方。只见海边斜坡上已被鸟儿铺成了一片白色,不时有鸟低旋飞过,嘎呀声声,已然是鸟的世界,人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
夜晚住在崁柏顿,据说加拿大有很多地方号称“三文鱼故乡”,崁柏顿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与号称世界最大的三文鱼雕塑合影。
魁北克著名之天堂花园是北美规模颇大的私家花园,园中奇花异草、万紫千红,最为特别的是可观赏到美丽娇艳、品种名贵的蓝色罂粟花。午餐就在花园内的餐厅,餐厅高雅不俗,但菜肴却出奇的难吃。
午餐后一直西行,几百公里的行程,几乎都在草场和树丛中,回到了蒙特利尔换乘,晚上10时30分,回到了渥太华。
5.多伦多之行
多伦多之行是我在北美亲人的大聚会,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7月27日,我们夫妇和大女儿姝婕、女婿陈军带着外孙Ray和出生刚9个月的外孙Stone,驾车前往多伦多。当天到达多伦多的,还有从美国宾州带着全家行车8个小时赶来的外甥刘瑞斌一家,等候在多伦多的是瑞斌的弟弟瑞东一家,兄弟二人是我已故大姐鸿芬的儿子。二姐鸿萍的女儿刘静一家也住在多伦多,到加拿大作访问学者的外甥女熊丽莉(妹妹鸿放的女儿)夫妇刚好也到了多伦多,这样一来,多伦多的聚会便有18个亲人。聚会的主题是欢迎我第一次来到加拿大,而我心之所想,则是要见到北美的所有亲人。
在北美的子侄都是家族中的姣姣者,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高学历、高智商,在20世纪末的出国热潮中来到北美创业。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在这块原来陌生的土地上终于立住了脚,有了自己的事业,繁衍和培育了后代,由于孙辈们都有加拿大国籍,我称他们为家族中的“加二代”,于是子侄辈自然成了“加一代”。在“加一代”中,瑞东和陈军还是我指导的研究生。
一进瑞东家大门,所有亲人都列队欢迎,这是他们策划的第一个节目。我看到当年三个月就被瑞东带着在昆明一起“下馆子”的小“洋洋”刘静远,已被McMaster University录取;从未见过面的瑞斌的女儿依依和安妮也在其中,依依长得亭亭玉立,即将进入滑铁卢大学学习,安妮不仅成绩优秀,在游泳方面很有潜力。刘静的女儿贝贝,活泼可爱,去年回国见过,现在已经上完小学二年级。
晚餐气氛热烈。外甥女刘静、瑞斌的夫人嘉军、瑞东的夫人树红共同掌厨,中国菜加烧烤,茅台加啤酒。由于高兴,虽然我不胜酒力,但亲人们轮番把盏,盛情难却,酒喝得不少,却不醉。我们从他们出生开始到成人的一系列趣事,一直讲到出国创业的艰难。大家一起回忆那些逝去的日子和逝去的亲朋,为我们共同的记忆、共同的亲人长者频频举杯,时间在记忆中流淌,记忆在聚会中升华...
第二天,瑞东陪同到尼亚加拉大瀑布,离多伦多市区不到两小时距离。1995年,世界杯足球赛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期间,我在美国朋友的陪同下,从印第安纳波利斯一日驱车千余公里到对岸的巴佛罗,从美国方面游览大瀑布,遥望加拿大,并撰文纪录了那次难忘的旅程。17年后,我站在了加拿大一侧观赏大瀑布,遥望美国。在加拿大一侧,可以完整地看到美国瀑布和加拿大瀑布的全貌,确实比在美国一侧清楚。我们登上150米高的恩淇朗了望塔,俯瞰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力图在对岸寻找17年前的记忆。看着尼亚加拉河水的流淌,突然又想起“逝者如斯”的诗句,为了那逝去的岁月,为了17年来逝去的亲人,我的父亲和兄长,愿他们安息。
CN塔服务于加拿大16个电视台和频率调电站,是多伦多的城市名片之一,参观CN塔是我们第三天的活动。CN塔高553.33米 (1815英尺5 英寸),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高塔。登上塔顶,多伦多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CN塔第一层了望台上还有一块“玻璃地板”,在342米的高度,透过透明的玻璃向下看113层楼下的地面,惊险而又刺激。依依、安妮、洋洋、贝贝、Ray甚至9个月的Stone几个“加二代”都上了玻璃地板,甚至躺在地板上,我和一起登塔的瑞斌不得不承认:初生牛犊不怕虎,初生小儿不惧高。
中餐刘静与仲德夫妇作东,我们夫妇与“加一代”一桌,“加二代”单独一桌。席间欢声笑语,十分尽兴。看着这些英姿勃勃的子侄和活泼可爱的孙辈们,对他们父母辈的怀念油然而生。半个世纪前,我们几姊妹陆续走出彝良的大山,4姊妹大学毕业,我作为老五,成为家乡历史上第一个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嫡亲子侄16人全部大学毕业,其中已有3个博士,硕士若干。我眼前这些闯荡北美、成家立业并在北美繁衍生息的子侄,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
离开多伦多,离开依依惜别的亲人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6.加拿大的法语区
?拿大的“法语区”主要指魁北克省,面积约为法国的三倍。据加拿大统计局2006年数据,全省人口约为765万人,占加拿大全国人口五分之一强。这是加拿大唯一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省份,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英法争夺霸权的“七年战争”爆发前,这块称为“新法兰西”的疆域已相当辽阔——从圣·劳伦斯河口到密西西比河河口,成为在广袤的北美大陆上崛起的帝国,形成包围英属殖民地的“法国弧形线”。而这个“帝国”的首府就是魁北克城。在一七五九年的战役里,法国战败,将加拿大让给英国皇室,但魁北克人却一直保留着法国传统。
魁北克与加拿大在政治上的痼疾,在许多资料中都可以看到。问题是1977年勒维克领导魁北克人党赢得省选后,独立形势日益明显。勒维克颁布了《法语宪章》(又称101法案),确定法语在魁北克作为唯一官方语言,魁北克省内所有标志一律由法文标明。加拿大的其他地区,标志都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而魁北克省只用法文。于是我们在加拿大看到这样的现象,隔着渥太华河,两岸的标志风格完全不同。在公路上行车,当看到英、法文共有的标识变成了单一的法文标识时,就知道魁省到了。
魁省的独立运动带来了一些副面影响,造成其经济长期低迷。外国投资者转向了更稳定的地区发展,这无疑给魁省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加剧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从渥太华到多伦多的高速公路上,连绵不断的大货车载重行驶,一遍繁忙。而我两次到蒙特利尔,也是高速公路,但路上只见轿车,基本上看不到货车。物流状况反映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据说一些非法裔院种族从魁省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魁省的发展。因此政府也不得不对加拿大的认可有所表示。
“我牢记在心,我是在百合花(法国国花)下出生的,在玫瑰花(英国国花)下长大的”。这句话刻在魁北克省议会大楼的前面,反映了魁北克法裔人种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
20世纪70年代前,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最大城市,现在已让位于多伦多,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魁北克省最大城市。市旗由四朵小花组成,分别代表早期建设蒙特利尔的英格兰、法兰西、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蒙特利尔是美丽的,错落有致的街区,众多的法式建筑,步行街上的咖啡馆,老港的艺人演出,唐人街的高大牌楼,197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颇有些让人目不暇睹。雄伟的圣约瑟夫大礼拜堂依皇家山而建,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建于山坡上的教堂,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
蒙特利尔的松弛和悠闲让人沉醉,流连,遍布街头的咖啡馆装饰浪漫,享用咖啡和休闲时光的人们更浪漫。最难忘的是在一家名为“川味香”的中国餐馆的晚餐,让我们在异国他乡品赏到了地道的川菜。
7.加拿大的社会管理
在加拿大3个月,对加拿大社会管理感受最深的是加拿大有一个服务型、不扰民的政府。
加拿大政府通过税收调节公民的收入,高收入人群承担很高的税负,穷人则可以享受各种补贴,孩子每月有牛奶金,大人有住房补贴,上学有助学金和贷款。
加拿大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政府每季度都要给公民纳税清单,到了年底,还会根据某些规定给纳税人一定的返还。我在中国也是纳税人,除了每月被扣个人所得税外,年底因为年收入超过12万元人民币,还得再填报一份纳税单,而不是政府税务部门给我纳税清单。由于逐月被扣税,一年下来自己都记不清被扣了多少,填报实在困难,只好到单位财务去查。有一年我懒得去财务查,估算了一个数字上报,还被退回重填,因为上报的数字必须与单位财务的扣税数字吻合,而这一数字是扣税部门早已掌握的。我没有因为纳税接触过任何税务官员,税务部门究竟收了我多少税,从来也不告知。
加拿大法定的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中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由雇员和雇主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每月缴纳保险费。政府鼓励公民预存养老金,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这是做实了的。公民从工资中交养老金,雇主(公司)必须给雇员配套,配套比例一般是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有的公司也采取上封顶的办法。交养老金是免税的,因此不仅雇员愿意,雇主也能接受。工作时养老金交得越多,退休后也就领得越多。对于无力自己准备养老金又无收入来源的老年公民,政府给予每人每月800加元(夫妇?方1500加元)的养老金。
由于加拿大中产阶层一般都有自己的住房(别墅),但自己要承担门前屋后铲雪、除草的工作,因此年纪大的老人或失去劳动力的人,往往住在有服务公司管理的老年公寓。公寓的租金也根据收入有不同档次,一般会占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加拿大政府从来不扰民。政府的任何活动,如重大庆典,不会强行要求公民参与,即使是国庆,参与的公民都是自愿的。就像我们这些外国人,只有去的时间适合,也可以坐在国会山前会场的最佳位置。当然,更不会有卫生检查、安全检查和这样那样的评比。
虽然在小区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警察或者联防、城管,但居民可以夜不闭户,商场和其他活动中心做到“路不拾遗”。除了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风尚外,完善的法制是保障。由于基本生活有保障,犯罪成本又高,大大减少了各种刑事案件的发生。
最使我难忘的是游览总督府那天,由于草坪上活动多,游人也多,于是有警察执勤。执勤警车旁边还放着一辆模型车,涂着警车的颜色,还写有“Police'(警察)字样,供游玩的家长领儿童坐在车中照相。此情此景,我不禁脱口而出:还真有点”警民鱼水情!“
每逢周二,是收垃圾的日子。加拿大上班时间一般是早上9点,居民们在上班前也就是早上8点左右把分装好的垃圾放在门前路边,市政会在上午12点前分别由不同的车辆收走不同的垃圾。有一天拉生活垃圾的车不到8点就收走垃圾,而有些居民8点之后才送出垃圾,有人打电话举报,很快就有运送垃圾的车辆再次出动。
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加拿大政府的管理模式,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廖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