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7-04
- 字体:【大中小】
6月29日,由民盟中央、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支持,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北京市法学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协办,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影视创投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倪慧芳应邀出席论坛并为中国政法大学文化产业法治保障研究所授牌。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民族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白族著名作家景宜出任论坛形象大使,来自全国政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法学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创意原则与国际合作、少数民族题材的挖掘保护与文化产业、本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法治建设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等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常设组委会主席张梅颖在主题论坛上做了题为《民族文化与文化的力量》的主旨演讲。张梅颖主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保护文化的根与魂,更要适应变化。目前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尚不具备产业开发利用的条件,而且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消亡流失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条件更好地开展文化保护。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保护是基础,开发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民族文化保护不仅要依靠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还需要专家学者的指导,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投入。张梅颖主席结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状进行实际调研的经验,提出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三种关系:一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二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三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云南省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作《普洱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回顾和前景展望》的主题演讲,介绍了近年来普洱市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通道,探索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一是始终突出文化的生态,保护、传承和弘扬了多姿多彩的普洱文化;二是始终突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式发展,培育壮大了融入自然、拥抱健康、体验妙曼的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三是始终突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开放战略,扩大了普洱文化的影响力。今后,普洱市将大力实施生态文化引领战略、民族文化支撑战略、产业文化带动战略和品牌文化推动战略,构建幸福快乐和谐妙曼的普洱生态家园,推动普洱文化精彩走向世界。
本届论坛主席、中国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宣布中国第一个“边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法治保障研究基地”将落户云南省普洱市,同时国内第一所“文化产业法治保障研究所”将在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常设组委会主席张梅颖,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冀平,为云南普洱基地授牌。
崔永东、六小龄童、景宜、张所菲、艾克拜尔·米吉提、刘夏蓓、金振坤、梁晓声等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专题讲演。本届论坛还设立了以“法治建设保障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邀请了近十所高校法学院的教授以及法律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法治与文化产业相互支撑关系的建立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