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基层文山
文山
缅怀革命先烈 坚定理想信念
  • 发布时间:2012-04-12
  • 字体:【

  文山:阳春三月,春暖花开。2012年3月17日,文山州民盟主委杨道生教授率领文山学院20余名教授、博士等盟员,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在民盟文山学院支部的组织下,前往云南省第一座党史教育基地、文山州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文山市德厚镇洒戛竜红色纪念馆参加学习中共党史,接受心灵与精神的洗礼,感悟革命先烈的无私无畏品格,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为广大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等院校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党史教育课。

  地处滇东南偏僻山区的德厚镇,山环水绕,林木青葱,古时乃属人类繁衍之地。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1年)新寨始有人类居住。名为洒戛竜,傣语的意思是:沙坝里之意,一直是傣、壮、汉等民族杂居。民国后改为现名德厚。现该自然村居住汉、壮、傣等民族216户927人。其中,壮族122人,傣族304人,汉族501人。二十世纪初,正是在这个地方,革命的火种在文山悄然燃起。

  从文山市驱车52公里,可达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德厚镇。该镇有闻名遐迩的著名壮剧艺术--乐西土戏,是云南壮剧的三大分支剧种之一。被誉为云南戏剧的“活化石”,被壮族同胞自称“戏布傣”,产生并流传于德厚镇乐西村,迄今已有至少300年的历史。土系音乐为曲牌式机构类,分为唱腔音乐和乐器。有悲、喜、催场、阿西、过场5个曲调。壮家山歌、苗家花山节远近闻名。

   距德厚镇5公里的洒戛竜,是文山州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时驻地。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民居。当地老百姓说,以前这里是文庙,正殿墙壁上挂着孔子像,是洒戛竜村的私塾,传播儒家思想的文化圣地。原址为纪念孔夫子及关公所修建的文、武庙中的文庙,始建于清朝光绪12年,系一所旧式木建筑的四合院,房屋占地面积为635平方米。包括院心170平方米,院外空地400平方米。始作私塾所用,民国2年建立洒戛竜两级国民小学(初小和高小),后改名为德厚小学,德厚小学迁出后建立寄校(考不上中学的补习学校)。如今,该四合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石砖铺地,红漆涂楼。这一切,仿佛是白色恐怖年代,风雨飘摇的壮乡苗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一艘赤色红楼,神圣方舟。

  据介绍:1927年,在文山县德厚镇德厚村委会下寨村,成立了由严英武、李国栋等5名党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文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洒戛竜党支部,从此文山地区第一粒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编印了中国第一部以少数民族谚语为主要素材的革命宣传文献--《苗夷三字经》,建立了云南最早的少年儿童组织--劳动童子团,建立了云南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由周小友为队长20余人枪的小塘子农民游击队,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革命的热情,与地方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这是文山地区第一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洒戛竜地区的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在滇南地区形成燎原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观展室  听先烈的革命故事感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为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2008年启动维修之初,中共文山县委决定规划投入500万元彻底修缮文山州第一个党支部革命旧址四合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设在洒戛竜。在纪念建党88周年之际,从2009年7月1日,正式全面对外开放参观以来,已累计有10000多名党员到旧址瞻仰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先烈精神。

  在这个修葺一新的古老而又庄重的四合院落,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学习党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少人还在这里庄重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今年3月以来,以庆祝党的91华诞为契机,到红色洒戛竜开展教育活动的党组织和党员更是络绎不绝,共有来自文山州、县(市)、乡镇的几十个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2000余名党员走进洒戛竜,瞻仰接受党史教育。

  20世纪初正是在洒戛竜这个地方,革命的火种在文山悄然燃?。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中国共产党于土地革命之初在滇东南播撒的一颗革命火种。

  洒戛竜党支部纪念馆院内题写的“一片丹心为革命,誓将头颅报中华”的铿锵绝唱,现挂在洒戛竜党支部旧址正殿大门的两侧,十四个鎏金大字的对联熠熠生辉。这是云南早期中共党员走向刑场的最后绝唱,也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    

  大殿里的陈设淡雅朴素。跨进门槛,正殿墙壁上挂着一面党旗,旁边是个简易教室。那是当年洒戛竜劳动童子团接受革命新思想的地方。地上有一方火塘,如今火塘里只剩一堆冰冷草灰,可当年在火塘边发生的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仿佛历历在目……展室的严英武,为开辟文山地区的早期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德三的展室属于珍贵的文物有:《苗夷三字经》现仅存一本油印本,是文山州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这里存放的是复制件。王德三创作了一部通俗易懂的《苗夷三字经》,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暴动,建立人民政权”的动员令和宣言书。展室的墙壁上悬挂着王德三在狱中写下的《万言遗书》手迹复制卷。先烈的斗争经历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人动容。

  云南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吴澄等几位先烈的照片也在同一个展室里。展室展出了楚图南手书挽联的影印件。1990年,在王德三就义60周年纪念大会上,90岁的楚图南挥毫手书:“碧血千秋  英烈万古”,道出了后人对先烈无尽的追思与深情缅怀。最后一个展室展出的是进入洒戛竜活动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李国栋的照片,还有一些陈旧简陋的兵器,那是当年小塘子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这只游击队是云南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功绩已载入史册。

抚今追昔  牢记先烈的誓言传承洒戛竜的革命精神

  短短一个小时的活动结束了,全体盟员通过实地参观和听取由该镇解说员对洒戛竜党支部旧址展览情况介绍,详细了解洒戛竜党支部的红色革命历程。在文字、图片、遗物中重读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王德三、严英武、李国栋等文山州第一批为共产党事业奋斗一生并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深深鼓舞着大家。

  文山州民盟主委杨道生教授说:今天的参观中国党史学习教育,让人受益匪浅。那个时代,有中共那群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大义,为中华大爱牺牲生命,实乃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我州每一位民盟盟员学习和铭记。参观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更加坚定我们民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赤诚追求和理想信念。”

  生长于斯的文山学院民盟支部原主委李丛玉教授在大殿前留影后,深情地说:“今日洒戛竜党史纪念馆,曾是我小学的校舍,作为当年的文庙,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如今,旧貌换新貌,修葺一新。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我感慨万千,真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文山学院民盟支部主委王云燕副教授说:据我们民盟了解,从德厚镇这片红土地上,已经走出三位教授和博士。他们分别是,李丛玉,女,民盟盟员,文山学院教授;罗琼芬,女,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永福,傣族,文山学院教授,博士。这一切,让人深感德厚镇下寨村洒戛竜,此地乃人杰地灵之地。共产党的先烈前辈,才会选择在此地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盟员、作家、云南壮族学者龙符一下车,就开始文化考察。他欣喜地发现,该镇地名--洒戛竜的竜,是壮族森林文化的象征。说明此地森林茂密,溪水潺流,是壮傣先民最开始开拓的栖息劳作之所。他一边拍照石碑,记录碑文,一边研读展室文字,观看照片。他激动地说:作为参政议政的民主党派,民盟的一份子,通过参观,我觉得,应该向洒戛竜的壮傣等少数民族村民学习。革命时期,支持中共的领导的斗争。建设时期,拥护党的政策,开展和谐社会建设。向红色洒戛竜各族人民学习,牢记党恩,毋忘党史,将家乡建设成“和谐世界,人间天堂!”

  参观中,生化系博士胡彦一直忙于照相,把珍贵的史料记录下来,准备回校后讲授给学生。政史系副教授颜星,认真核实展厅中的史料,准备充实丰富红色党史的讲授内容。音乐系副主任任富祥副教授,还带领大家现场学唱大师胡适学生的《祖国歌》,盟员们嘹亮的歌声,荡漾着爱国主义的阵阵激情,优美的音符,又在一次唱响在壮乡苗岭的这个红色圣地--洒戛竜久久回荡……

  通过了解当年党支部、劳动童子团和洒戛竜农民协会、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支农民武装游击队以及第?任省委书记在文山开展活动基本情况的陈列室,使广大受教盟员穿越历史的时空,看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举。大家在教育参观过程中情感一次次被感动,灵魂受到净化,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进一步激发了热爱文山、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以人生牢记星火燎原,将年华奉献民族伟业。”文山学院民盟支部通过组织盟员走进革命遗址,走近党史人物,用鲜活的史实对盟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洒戛竜用富有地域特色的党史内容教育了全体盟员,透过历史的记忆,使广大盟员干部在参观中获得献计献策,智力支持发展文山的强大精神动力。(龙符)

  大理:3月24日,民盟下关科技支部盟员及盟州委机关专干共20余人到大理市湾桥镇参观周保中将军纪念馆。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周保中将军的丰功伟绩。在纪念馆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逼真的场面,详实的历史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周保中将军革命辉煌一生。周保中将军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在缅怀这位优秀的白族儿子、著名抗日将领的同时,表示一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杨民盟“立盟为公、以天下为为己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的民盟精神,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丁炳智)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