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2-13
- 字体:【大中小】
2月13日上午,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民盟省委副主委廖鸿志代表盟省委作了题为《在实施桥头堡战略中推进对外开放的思考》的大会发言。
廖鸿志在发言中认为,《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的发布实施,提升了我省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把我省推向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使云南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必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为加快桥头堡建设拓展空间、增添活力。在这一重大机遇面前,我们尤其需要对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对外开放的突出问题,进行冷静思考、全盘谋划,有效破解制约我省对外开放的难题,大力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这对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我省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对外开放的成效与良好区位优势相比,还存在开放领域不宽、开放创新不够、开放程度不深、开放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廖鸿志在发言中分析我省对外开放中存在的四个相对不足:
一是对外开放战略地位凸显,但对外开放支撑能力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在:1、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经济实力较弱,全省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比重的1.8%。2、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特。产业外向度低,资源型、原料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缺乏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外向型产业集群。3、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现有法规政策和对外合作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对外合作的需要。4、对外开放人才不足。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
二是沿边地区开放发展较快,但与其它地区联动发展相对不足。沿边优势是云南对外开放的最大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地区开放发展,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边境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83亿元,年均增长1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但从长远看,我省各沿边地区发展缺乏更大范围的统筹规划,与省内其它地区和内陆腹地特别是发达地区的联动发展不足,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滞后。
三是经济“走出去”步伐加大,但文化教育“走出去”相对不足。“走出去”是云南对外开放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领域。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走出去”大步迈进、成效明显。在文化教育“走出去”方面,通过加快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以及在海外举办《云南印象》、《吴哥的微笑》、《辉煌新加坡》等一系列商演活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总体看,与经济“走出去”取得的显著成效相比,文化教育“走出去”相对不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较低,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均不到我国同期出口贸易总额的1%。而云南文化出口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大力实施文化教育“走出去”战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争取政策支持取得突破,但创新政策促进发展相对不足。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桥头堡意见》,可说是历史上国家对我省开放发展最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在《桥头堡意见》下发前后,立足省情,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并及时起草了桥头堡建设的发展规划,战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是,在创新政策促进发展上,我省一些部门和部分干部对中央政策的全面把握能力、创造性运用能力,以及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外开放战略思路的理解执行能力,相对不足,不善于最大限度地将政策用到边界,不善于突破一些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制约着我省对外开放的全面发展。
廖鸿志在发言中从五个方面就推进我省对外开放提出了对策建议。
1、推进对外开放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对外开放的理念要从更多考虑自身需求?实现互利共赢转变。在周边国家还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升我省沿边开放水平,必须进一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视开展有利于周边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要关切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对可能遇到的敏感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深化合作、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从注重沿边地区开放发展向沿边地区与其它地区联动发展并重转变。边境地区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但边境地区经济体量不大,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9.5%,对国际性区域合作的支撑力不足。只有促进边境地区与内陆腹地的联动发展,才能大幅度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在这方面,辽宁发展“飞地经济”、广东开发横琴岛、吉林促进长吉图一体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是从注重经济“走出去”向经济、文化教育“走出去”并重转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源泉。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文化对外开放的方向,为文化教育“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力促进经济“走出去”的同时,应积极扶持文化教育“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促进和谐周边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从注重争取政策向争取政策、创新政策并重转变。桥头堡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造性推动《桥头堡意见》的实施。要深化对政策创新规律的认识,既要继续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更要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举措创新。既要把握政策创新的基本要求,更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细化和用好用足现有政策,以促进对外开放的大发展。
2、进一步增强我省对外开放的支撑能力。
一是增强我省对外开放的产业支撑能力。立足“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这一定位,充分发挥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提升产业外向度,促进产业大发展。二是加强桥头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东南亚通、南亚、西亚、非洲通等智囊团,建立智囊团服务于桥头堡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总量与质量,建立适应桥头堡建设的公共服务模式。
3、促进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
一是借鉴辽宁省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整合沿边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内陆腹地的经济优势。二是借鉴吉林省促进长吉图一体化的经验,推动滇中一体化和滇中滇西联动发展。三是借鉴“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开发模式,大力引进兄弟省市区的大型企业参与我省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四是大力推进省外云南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深化与沿海省市区合作,推动在我省主要出海港口建设一批云南产业园区。
4、积极推动文化教育“走出去”。
一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扩大云南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鼓励高校“走出去”办学。二是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夯实外向型文化产业基础,积极探索文化的国际化、商业化、产业化运作。三是切实做好文化走向周边国家的保障服务。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机制,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学术界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桥头堡战略的目的,消除疑虑,增强互信,推进务实合作。四是建设国际型文化教育人才队伍。造就一批适应文化教育“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5、提升各级干部执行力和创新力。
一是细化桥头堡意见中对外开放的突破性政策。建议出台《关于建设我国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先行区的若干意见》;编制《云南省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制订《加强对周边国家国情研究工作方案》;制订《西南地区共同向东南亚、南亚开放行动计划》等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推进政策创新的决策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政策动议机制、政策评估机制和政策终结机制。三是搭建政策创新平台。整合政策创新资源,加强政策创新引导,激发政策创新动力。建议每年拟定政策创新目录,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政策创新建议。出版发行《桥头堡视点》刊物,刊载有关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性建议及外情信息文章。四是要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组织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专家编写《桥头堡意见知识读本》和《实施桥头堡意见政策文件汇编?。组建桥头堡知识宣讲团,向全省干部普及桥头堡知识。进一步加大政策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举措真正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廖鸿志最后强调指出,通过广泛调研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在实施桥头堡战略中应该以大视野谋划开放的格局,以大协作拓展开放的空间,以大文化深化开放的内涵,以大创新提升开放的水平。
民盟的声音在会场引起共鸣,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