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信息
要闻信息
肖宪副主委在《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协商讨论上发言
  • 发布时间:2012-02-13
  • 字体:【

    2月12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协商讨论会。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率省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25位委员分别代表不同界别和界层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

    民盟省委副主委肖宪代表盟省委以《关于建设“幸福云南”的思考》为题作了了发言。

    肖宪在发言中说,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和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建设“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幸福云南”和“增进群众幸福感”的提法非常好。什么是“幸福云南”?如何才能“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肖宪认为,现在很多人一谈“幸福”或者“幸福感”,就要谈增收、谈GDP,这实在是一种误导。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幸福”与“富裕”不能划等号。有钱不一定幸福,没有钱也不一定不幸福。发达国家的人民不一定就比落后国家的人民更幸福。据一项调查: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尼泊尔人。他们并不富裕,他们幸福是因为他们生活得自然、简单,另外他们信仰佛教,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云南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如果要用富裕来作为幸福的标准、用GDP作为衡量幸福的尺度,云南人永远不可能幸福。但实际上,云南完全可以成为全国最幸福的省份(至少是幸福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

    肖副主委建议从三个方面来提升云南的幸福指数:

    一是要使云南“宜居”——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云南气候宜人,物种丰富,人们能生活在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自然会心情愉悦,感到幸福。要做到使云南“宜居”,我们的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关心人民的健康。

    二是要使云南“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人们能够生活在一种安全、有序、公正和有尊严的社会环境中。要使云南的社会“和谐”,政府要做的就是:加强法治、打击犯罪、惩治腐败、关注民生。

    三是要让人们“快乐”——处理好人与精神的关系。云南的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政府可通过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文化建设、倡导精神文明,使人们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精神状态,做到心态平和、知足常乐(满足快乐)。

    无论怎样努力,要使云南的GDP位于全国前列都是不可能,但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云南成为幸福指数位于全国前列的省份却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准方向,努力工作,让无论生活在云南的人,还是外来的客人,都感到云南是一块“幸福之地”,是一个“幸福之省”。

(严旭)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