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信息
要闻信息
廖鸿志副主委代表民盟省委在民生论坛上发言
  • 发布时间:2011-08-31
  • 字体:【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改善和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事实证明,推行电子政务是有效的途径。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即“公共管理事务”或“社会管理事务”,而“电子”即信息技术,仅仅是工具。

  一、正确认识电子政务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进入信息社会和电子政务阶段,他们的公共管理体系只需从人工系统向网络系统平移,电子政务主要是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对于正在改革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提高效率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且还不是主要的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意识,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充斥着“治人”、“牧民”的思想,缺乏服务意识,“父母官”的提法至今仍不绝于耳。官员做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老百姓必须“感恩”。有些官员开始可能是做了事由受益者“报恩”,逐渐演变为先报恩后做事,于是贪腐行为屡禁不止。

  如果在网络上处理政务,让公众未曾谋面就办了事,公众也不知道该感谢谁,不被人随时惦记着感谢,我们的官员也就安全了。久而久之,就会培育一种社会意识:不合规定的事,无论如何都办不了;合乎规定的事,不托人、不送礼也办得成。

  中国推行电子政务,最重要的效果应该是:通过网络环境及政务软件,固化公共管理的规章制度,将公权转化为政务流程,将职务转化为责任,将“官员”转变成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掌握特定密码的“角色”。在执行层面规范和固化公共管理的权力与公共服务的义务。既有利于公众,又有利于保护那些自己主观上并不想贪腐、但由于复杂的人事关系而陷入泥潭的干部。电子政务可以使权力演化为责任。该办的事不办,电子政务系统会督促你办,不合规定的事你办了,电子政务系统就会提醒、拒绝、甚至自动将不规范的行为信息转移到纪检监察部门的政务系统中。电子政务系统在记录领导者和执行人行使公权的信息的同时,也记录了他们的责任;在记录领导者和执行人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也记录了他们的业绩。网络还可以为组织部门提供干部晋升和降职的依据,减少执政党在用人方面的失误。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网络上开发了一个“惩治与预防腐败系统”,分析各种日常业务信息,自动与相关规定和常态规律对比,一有非正常情况,马上向纪检监察部门报警(举报),相关部门必须作出反应,当事人也必须作出说明。“东窗事发”之日,犯案者也知道是电子政务系统的举报,也不会去报复,纪检监察人员也就安全了。

  电子政务使领导者和执行层能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掌握和处理大量信息,减少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实现公共管理的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欧洲国家的政府管理,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即充分利用、合理组织企业资源的管理模式。像企业实施ERP需要BPR(管理流程再造)一样,欧洲国家实施电子政务,也要进行针对公共管理的流程再造。我们的电子政务,必须通过公共管理流程的梳理、优化进行流程再造。因此,真正意义的电子政务,其实施过程,就是改造和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过程。

  二、云南电子政务的现状

  2002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子政务战略,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五统一”原则,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走过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单项政务两个阶段。初步建成了电子政务内网、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外网、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网站、数据集中存储?基础设施;全省非涉密电子政务公文交换、视频会议、网上信访等公共应用系统覆盖到乡镇;政府信息公开、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96128电话查询专线、政务信息网络查询等公共服务系统覆盖全省,运转正常;省级部门建成了233项业务系统,16个州市政府建成了209项业务系统;省政府门户网站共集成了589项电子化公共服务项目;15个州(市)、109个县(市、区)成立了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52人。

  三、云南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电子政务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我省各级党政领导大多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由于把电子政务看作纯技术问题,实际工作中将电子政务交给信息技术部门。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负责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处长(甚至科长)负责,委(厅)领导基本上不参与,甚至讨论云南省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都没有一个委(厅)领导参加。有人说,“某领导在云南时,省级干部抓电子政务,信产办未并入工信委时,厅级干部抓电子政务,成立工信委后,处级干部抓全省的电子政务”。

  (二)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

  由于没有相当级别的领导亲自抓,云南电子政务中信息共享机制至今未能建立,导致信息采集和系统建设重复,公共服务不力,信息共享不足。缺少统一的组织领导、规划及执行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建系统,难以形成围绕民众服务事件的信息服务体系,导致管理服务效率低,系统建设成本高。

  (三)投入不足、投入效益不高

  过去五年,由于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重视,省财政每年对电子政务投入1.5亿,但对于庞大的公共管理机构,一方面建设经费仍然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投入没有最大限度发挥作用。除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因素外,还有体制上的原因。一些国家部、委直接规定应用软件的开发商,购置经费却要各省承担。由于别无选择,开发商便漫天要价。

  (四)技术应用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政务与电子结合程度低,应用水平不高;网上服务水平不高;人员技术素质较低。无论是公务员队伍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也是制约电子政务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四、推进云南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提高认识,主要是提高领导干部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电子政务既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信息化),又是社会管理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提高社会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防治贪腐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虽然有技术,但技术只不过是手段、是工具,党政领导都要了解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梳理和优化政务流程,如何提升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思考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创新公共管理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

  电子政务应该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抓电子政务,就是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抓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抓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多年以来,省、市、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都由省长(市长、区主席)担任,说明信息化是全局性的工作。电子政务覆盖公共管理的几乎所有领域,要做大量综合、协调的工作,理应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就云南而言,一定要有省级领导亲自抓电子政务。

  (三)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要用省级财政资金,引导各厅局、各州(市)、县多渠道筹集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管好用好资金。全省各级电子政务建设及运行经费,按照“事权、财权对等”的原则进行划分,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一安排。为保障云南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建议设立每年1.5亿元的省级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共计安排7.5亿元。

  (四)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要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应用工程,牵头组织开展前期工作,提出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的目标、任务、机制等,形成重点应用工程的部门任务分解方案。

  凡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其直接或间接取得的信息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原则上应对各级党政部门无偿提供使用,以实现信息共享。

  (五)建立考核机制

  制定针对省属委、办、厅、局,州(市)级和县级电子政务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尽可能量化,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上述各级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每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纳入主要领导干部考核内容。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纷纷从“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理模式开始向“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模式转变。要实现“阳光政府”这一行政理想和目标,不仅仅是面向表面层次的机构设置,而更要面向深层次的政府职能转变,要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阳光政府”,从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

打印页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