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1-01-25
- 字体:【大中小】
在桥头堡建设中加速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
建设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对云南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在桥头堡建设中,既要重视通道、产业、贸易等硬条件的建设,也同样要重视教育、科技、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桥头堡建设既为云南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战略机遇,而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必将为桥头堡建设提供长期的战略支撑。下面就我省在桥头堡建设中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谈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在桥头堡建设中,加速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至少有以下4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可增进云南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和认识,为进一步推进云南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二是通过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为云南培养大批能够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类人才,同时也为对方培养大批了解中国、熟悉云南,能够促进双方合作交流的各类人才。
三是可提升我省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建设“教育桥头堡”、推进教育国际化,高校要在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与国际接轨,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四是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也是一种服务贸易,通过对东南亚、南亚各国提供教育服务,可获得教育服务贸易的收益。因此,教育国际化可以扩大我省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二、云南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和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云南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西南门户,也是我国沿边开放的西南前沿,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2.丰厚的人文资源。云南既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也有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除了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外,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有强大的吸引力。
3.巨大的周边需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较多的周边国家,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
4.良好的前期基础。云南近年来积极开展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全省高校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数百名师生到国外开展交流;省政府在云南大学等11所高校设立了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来滇外国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今年已达1.5万人,其中60%来自东盟国家;云南高校还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已在国外建立4所孔子学院、2所孔子课堂和7个汉语培训中心。
三、云南建设“教育桥头堡”的几项重点工作
桥头堡建设对云南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高校应认真研究“桥头堡”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制定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和规划,加快实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转型,为桥头堡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素质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要有一批教师能直接用外语授课,能用外语发表科研成果。在课程和专业建设中,既要增设一批针对中国学生的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也要增设一批外向型的国际化课程和专业,以适应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需要,形成各高校的国际化教育优质资源。
针对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各高校应重点加强与东南亚、南亚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我省高校要“走出去”办学,与周边国家高校合办境外校区,或者在当地开办各种层次的学历班、培训班。同时,还可考虑依托我省高校资源,在昆明试办一所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示范性国际学院,其中外籍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20%,外籍学生不低于学生总数的50%。可依托呈贡高校园区,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国际教育信息网络、东亚高等教育论坛等一批项目。政府要鼓励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努力扩大云南的外国留学生规模
云南气候条件良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相邻相近,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接近,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比较容易适应。与中国沿海和内地省区相比,云南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相对较低,许多东南亚、南亚国家学生愿意前来留学。
扩大云南的外国留学生规模,必须制定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中长期规划。要争取到2015年使云南外国留学生达到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留学生为30%,达1.5万人;到2020年达到10万人,其中学历生3万人。云南应以招收东南亚、南亚国家留学生为重点,同时也积极招收欧、美、日、韩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滇留学。措施之一是增加留学生奖学金名额。2004年我省设立了70个面向越、泰、老、缅、柬五国的“周边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名额,2010年增加到160名,但这一数量远不能满足周边国家的巨大需求。可从三方面增加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数量:一是再适当增加“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名额,二是争取国家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对我省的支持,三是鼓励社会力量(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其他措施还包括加强对国外的招生宣传,加强云南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其他措施还包括加强对国外的招生宣传,加强云南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等。
随着我国际地位的提高,近年来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中国政府顺应这一形势,通过各种形式在世界范围积极进行汉语推广,这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一项重大对外文化战略。目前,中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建立了320所孔子学院,派出了数千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在国家汉办支持下,我省高校目前已在国外承办了4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在周边国家开办了7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还有几所孔子学院和汉语中心正在规划筹建之中。
印度洋沿岸地区目前仍是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薄弱地区。云南在桥头堡建设中,应把向印度洋沿岸国家推广汉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要争取在未来5年内,由我省高校在印度洋沿岸国家承办的孔子学院达到10所,在未来10年内达到20所,争取使每一个印度洋沿岸国家至少有一所孔子学院或者孔子课堂。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外推广汉语:选派汉语教师到印度洋沿岸国家开展汉语教学;设立“云南省汉语学习奖学金”,吸引这些国家的人来滇学习;向周边国家的华文学校提供帮助;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开设对外汉语文化课程,等等。总之,我们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把云南建成向印度洋沿岸国家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桥头堡。
(四)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加强非通用小语种学习
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就必须加强对周边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的研究。同时,通过对周边国家的深入研究,培养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云南的国际问题研究基础深厚,早在上世纪60年代,教育部就在云南大学设立了西南亚研究所,后又成立了国际关系研究院;省社科院也先后成立了东南亚研究所、南亚研究所。云南的国际问题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很有影响。在桥头堡建设中,我省应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及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研究:一是将国际问题研究与高校的学科建设相结合,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相结合,使之形成品牌,可持续、高水平地发展;二是加强对原有研究机构的支持,同时整合力量,调整方向,组建新的研究机构;三是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加强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培养,支持他们“走出去”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
建设“桥头堡”也需要一批通晓东南亚、南亚国家语言、熟悉当地情况的专门人才。因此,应该加强省内各高校的泰、越、缅、老、柬、马来语和孟加拉语、印地语等东南亚南亚非通用小语种学习。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依托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云南省非通用语种教学基地;设立东南亚、南亚国家非通用语种学习专项经费;加强非通用语种师资队伍建设,选送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到相关国家学习当地语言;在相关高校再增设一批东南亚南亚非通用小语种专业,开设非通用小语种选修课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将东南亚南亚非通用语种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等。
要通过“教育桥头堡”建设,使云南成为国内研究东南亚、南亚水平最高的省份,成为中国人学习东南亚、南亚语言最方便的省份。
(201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