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1-01-25
- 字体:【大中小】
促进我省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当前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消费国,也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第一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面临着巨大压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进,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1.73吨标煤下降为2009年的1.495吨标煤。而如何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低碳发展,对我省来说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2009年12月18日秦省长在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做了关于“推进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的专题发言,对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认为,从我省实际出发,建设低碳省、实现低碳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关键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加快促进我省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
一、促进我省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重大意义
能源结构低碳化,是能源战略转型的核心问题,是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当前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博弈主战场的复杂形势下,推进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对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能源结构低碳化是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我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均以煤为主,还存在电煤供应不稳定,主要煤种的褐煤、烟煤污染大等问题。只有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提高能源效率,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进一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使我省在不牺牲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过渡。如果能按我省“十二五”规划的预定目标,将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可大大降低我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此一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可下降6个百分点。
(二)能源结构低碳化是保障我省能源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化石能源的依存度高。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国内外油价的大幅波动及其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对保障全省能源安全、缓解能源环境问题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三)能源结构低碳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我省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源领域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
(一)我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和趋势
2009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8032万多吨标煤,其中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为6112万多吨标煤。在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制品、天然气、水电和其它燃料占的比重分别为62.6%、12.7%、0.8%、21.2%和2.7%。2000年以来,全省能源消费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从未来的发展看,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全省能源消费还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有关部门测算,预计到2015年全省总的能源需求为1.06亿吨-1.35亿吨标煤。但由于节能工作的推进,单位GDP能耗会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所以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也会逐渐增大。
(二)我省能源领域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
据研究测算,2009年,我省化石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1.5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3.25吨/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8吨/万元。煤炭、油料、天然气燃烧碳排放量比例为82.3:16.7:1。三次产业碳排放量比例为3:83:14,二产碳排放量远高于三产和一产。从地区分布看,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四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全省占六成以上。
目前我省正处于低碳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2.65亿吨-3.38亿吨。
三、促进我省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有利条件及困难挑战
(一)有利条件
1、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我省可再生能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可开发量处于全国前列。到2015年全省水电与火电装机及新能源装机比例由2009年的66:34:0调整到2015年72:23:5,火电装机容量“十二五”期间下降11个百分点,实现云南能源低碳化的目标是可能的。
其中,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0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98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
太阳能优势明显,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730多亿吨标准煤;
风能资源储量较大,储量为1.23亿千瓦,可利用区(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50瓦/平方米)占全省总面积11.5%,资源储量为2800多万千瓦。
2、扎实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基础。我省水电、太阳能、生物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是全国第三大的水电生产省和全国最大的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良好的低碳发展环境。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二是我省被列为国家开展低碳省试点的五个省份之一。三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积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二)困难和挑战
1、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发展与减排矛盾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化工、有色、冶金等为代表的载能工业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对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将日益增加。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历史演化规律来看,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但是我省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道路。如何确保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同时不重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我省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2、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高碳”特征突出。
2009年,全省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6.1%,其中煤炭就占了62.62%,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3、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2009年全省38个工业行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89.8%。资源依赖型和高耗能行业比重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加重了我省经济的高碳特征。
4、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能源利用效率较低。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1.495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8%。近2/3的工业产品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大中型合成氨及炼钢行业单位能耗高于国内先进水平2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进一步加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5、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排位较后,工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落后。此外,低碳在国内仍处在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阶段,我省在低碳方面的科技人才更少,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面临多方面的制约。
四、促进我省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把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纳入“十二五”规划
把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作为建设低碳省、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纳入我省“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云南省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指导意见》,明确低碳化转型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深化能源价格改革,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对新能源开发的补贴制度、新能源发电上网强制配额制度。根据我省水电为主的特性,研究包括上网电价和用电电价的丰枯、峰谷电价机制,吸引和引导载能工业大量利用汛期电能。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拓宽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重点示范项目的融资渠道。对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
将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纳入我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引进、开发与应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低碳能源共性技术和通用设备科研平台。加强低碳能源技术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低碳能源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五)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走有云南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强化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强化工业节能与能效提高,推进工业由资源型、原料型、低附加值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和转型。加快培育以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生物、光电子、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低碳产业。
(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呼吁国家尽快建立完善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京都议定书》已明确把森林碳汇间接减排作为减排的两种途径之一。我省是碳汇大省,应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碳汇补偿机制,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健全碳汇交易市场,用丰富的碳汇资源,换取合理的碳汇补偿;
争取国家对云南开展低碳省试点给予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扶持,以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特点的低碳发展之路。
(201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