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11-15
- 字体:【大中小】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民盟云南省委副主委 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 杨 斌
党的二十大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二十大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二十大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认真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持续探索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上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天人合一理念,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在大禹“以疏代堵”,李冰“变堵为疏,因势利导”治水实践,“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禁渔规定中体现朴素的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探索和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二、新时代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更深成效更显著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进一步深化,体现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永续发展的关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原则,并逐步形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新时代十年是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十年来,制定和修订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30多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等一系列制度。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使得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护。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三、我国生态环境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巨大挑战表现在:一是生态脆弱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各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三是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四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亟待调整;五是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尚不健全;六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人与自然矛盾,因人的发展而出现,也将一直伴随人的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四、二十大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指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要深入贯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优化入手,从资源利用源头做起,强化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系统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倡导绿色消费。二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污染防治制度,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强化能源安全,加快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持续推进碳排放核算和市场交易制度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我省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首先要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通过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协调保护与利用,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生态产业,持续打好”绿色三张牌”,让绿色成为人民福祉,成为发展的底色,成为云南形象的名片。
来源:云南民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