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盟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民盟十三大·代表风采 |屠燕:民族瑰宝 指尖彝绣

时间:2022/12/18 22:39:37|点击数:

 

屠燕,女,彝族,1982年2月生,民盟云南省委青年委员会委员,曲靖市麒麟区六届政协委员、常委,云南彤辉三原锦绣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先后入选曲靖市第一批“珠源工匠”、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2017年代表曲靖市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中表现突出,被曲靖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18年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八届全国联展中刺绣作品荣获金奖;2020年获中国创翼第四届创业大赛曲靖选拔赛扶贫专项组七彩彝绣“优秀奖”;2020年荣获曲靖市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公司被评为曲靖市麒麟区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市级示范单位”。

一、刺绣•人生

屠燕作品一:象形“爨”字

“这些画竟然是绣的?”

这是很多人在看到屠燕彝族刺绣作品时常有的诧异疑问。因为那些作品是那样精细,看着就像一幅素描。

1982年出生的屠燕,还是妮扎莫(彝语爱笑、漂亮小姑娘的意思)时常常看着心灵手巧的母亲把花鸟虫鱼和彝族古歌传说故事绣在衣服上,耳濡目染让她从小的脑海中就种上了彝家人刺绣色彩绚烂的种子。作为彝族女性的必需的本事之一,她们从小就开始习绣,个个都有一身巧艺在手。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发展,彝族刺绣艺术日臻完善。彝绣按布纹的经纬运针走线,以斜十字针组成花纹,有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种手法,所绣制的多系背包、桌布、窗帘和花包头、花围腰、服饰花边等生活日用品。彝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充分显露出彝族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屠燕从16岁时开始系统学习刺绣技法。不多言语的她,只要有闲暇时间,总是喜欢坐在绣花架前静静地绣花,研习刺绣技艺,钻研施针用线。除此之外,找刺绣老艺人讨教,与爱好者切磋,融会贯通刺绣的各种技法。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屠燕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想像力,从传统刺绣工艺技法中得到启发,再融入自已独特的刺绣艺术中。用灵巧的双手和流畅的运针将各种彩线组织成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图案,颇有色彩深浅融汇的国画渲染效果。凭借高超的技艺,她的绣活充满了“精气神儿”。看到她已绣好的件件逼真优美的刺绣,色彩斑斓,精美无比。人们除了特别敬佩她的刺绣手艺外,也打心底羡慕她那双巧手。

功夫更在诗外。刺绣不仅在于切针、滚针、套针等针法的应用,更讲究个人的阅历和技艺的累积和德行、修养。屠燕曾告诉同伴:“做绣活,除了兴趣爱好外,要想做好它,就必须专注眼下,心无旁骛。”一幅好的刺绣艺术品,首先要求刺绣匠人体验画师的一番心意。然后对画稿进行认真分析,根据不同的需要考虑选用针法、丝线的粗细和多少色阶来展现刺绣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屠燕眼中做刺绣不仅在于熟练掌握技法,更重要的是刺绣者对艺术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修养和灵性。平日里,一有空,她总喜欢观赏名家的刺绣作品,反复揣摩,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上下比划,仿佛在与久别重逢的老友倾心交谈。在她看来这些丝线都是有灵性的,她因画施艺,潜心刺绣,让普通的丝线在绣料上焕发艺术魅力。

用天上的白云作底,用天边的彩虹作线,用彝家的传统文化为针,绣出热情似火的彝族的历史故事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绣花已经成为屠燕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境界•追求

屠燕作品二:麒麟仙子

屠燕有幅代表作叫做《麒麟仙子》。此品一出,就在2017年云南创意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引发轰动、一举闻名。屠燕介绍,这幅作品的底料是真丝,为确保画面平整,借鉴了湘绣的绣法,用画绷将绣布绷紧,运用了虚实交叉针法,一针一线才演绎出这样的艺术感。尤其是光影部分,相当的考究,自己加班加点整整绣了三个月才完成。

在屠燕眼中,艺无止境,一山一水皆是画,一针一线总是情。而她则漫步于传统与当代之间,用新的技法和巧思创作一幅幅作品,既以银针丝线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不被机器轰鸣所淹没,又不拘于传统,把现代的风格和审美融入其中,让作品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2019年11月,屠燕获得曲靖市第一批“珠源工匠”称号。

屠燕不仅熟练掌握了彝族传统服饰的几十种针织绣技,绣制的绣品和服饰纹样题材多源于彝族古老歌曲和民间传说,取材于自纺,自染的蚕丝,针法独特,复杂,而且涉足四大名绣,取众家之长研制开发出画绣结合,立体绣,空心绣新针法,拓展了彝绣的表现力,绣品图纹精美无比,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其选送作品在2017年7月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展中分获金银奖,充分展现了彝绣的精湛工艺和魅力,引导彝绣向当代审美情趣转变,为彝绣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从小看着家里老人绣花,我就打心底里喜欢,但是那时绣的比较粗糙而且简单,后来结了婚,老公喜欢收藏字画,而我喜欢刺绣,我就想如果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那不是更有意思吗?”于是屠燕去多个地方寻访刺绣手艺人,学习各路绣法,用自纺、自染的蚕丝,琢磨出立体绣、空心绣、光影式等新绣法,一点点摸索如何将画绣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让古老技艺与现代潮流“联姻”,更好地“俘获”现代人的心,产品有挂画、屏风、摆件、服装等,接下来她还想以珠江源等地方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

“挺不错的,我喜欢这样的刺绣。”“太漂亮了,我特地带小孩来感受一下。”每次只要屠燕参加展览,她的彝绣展台前驻足的群众,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会聚集起比边上其它展台更多的观众凝神拍照、观看或询问。但屠燕不独占其术,好的东西总要美美与共,她说:“但凡身边有热爱刺绣的人,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他们,我希望这项技艺有人关注,有人延续,有人发展。”如今屠燕在曲靖创办了彤辉三原七彩彝绣艺术馆,馆内除陈列她的艺术绣品外,还开展对有刺绣习惯的少数民族女性进行培训,把自己所掌握的针织绣技传给彝绣爱好者。

曲靖绣娘手牵手,致富路上一起走。

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妇女及残疾人的手工刺绣技能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带动更多妇女创业就业,推进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业发展,屠燕与相关部门合作在昆明市东川区、曲靖市师宗县、麒麟区等地开展刺绣公益培训,助力脱贫和乡村振兴。

在培训中如何刺绣绘图、色彩搭配、基础针法、手工刺绣等等手工艺技屠燕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手把手辅导学员们,不厌其烦的示范教授这些留守在家的少数民族妇女学习各种刺绣针法,详细讲解刺绣的设计、颜色搭配创新。屠燕说:“我会尽量多教她们一些刺绣技艺,让她们在家里面也能增加点收入,通过短短的几天培训,能够让她们学有所长。”在她的循循善诱下,这些未来的绣娘们专心致致的静心聆听、动手实践,所有培训现场常常是银针飞舞、彩线飘扬,学习氛围浓厚。

绣品完成后,她依托“公司+农户+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将民族刺绣产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拓宽他们的致富渠道,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让绣娘们按照公司的订单需求生产绣品,使绣娘们通过绣花针撑起家庭“半边天”,增收致富。

通过刺绣技巧学习,民族群众在掌握传统手工艺技巧的同时,还能将学习成果转化成经济收益,将本土民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帮助当地农村妇女不离乡土、不弃家庭、不荒家务实现增收,既能赡养老人,又可以教育子女,有效提高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更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刺绣技艺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东川区残疾人学员李光存培训后感激的说:“通过参加区残联举办的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还让我们掌握了刺绣这门实用的技术,让我们对过好生活更有信心!”

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屠燕绣出了彝族和云南多元包容文化独有的绚烂,在成就自身事业的同时不断推动着不仅民族且更加时尚彝绣走向大众与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一位少数民族女企业家和民主党派中新阶层成员的追求与担当。

 

作者: 王才清  杨梅

编辑: 刘顺年

审核 :李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