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盟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盟员文萃

把爱心奉献在高山之上 --记开远市民盟市委副主委马文卫

时间:2022/12/1 15:50:12|点击数:

  

与大山结缘

 

在开远坝东部山区,有一块52.36平方千米的国土,东与中和营镇接壤,北环南盘江,与弥勒一江之隔。这就是乐白道街道办事处的怡里行政村。这里山高沟深,立体地形突出,南盘江河谷地带的海拔不足1000米,山顶上的最高海拔达1900米。在大山深处散落着12个村寨、300多户彝族、苗族人家。怡里行政村多年来一直是开远较贫困的山区村。为脱贫,怡里人养猪养牛养羊,种桃种梨种药材,但都没形成产业;为脱贫,他们走出大山去当打工仔、打工妹,但能让一家人腰包鼓起来的也是寥寥无几。为脱贫,1992年他们旱路不通走水路,开发南盘江水运、发展乡村旅游,把村委会从山顶上的怡里村迁到南盘江边的小唐沟村,然而种种原因,奋斗了20多年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最终又将村委会从小唐沟村搬回怡里村。

2017年深冬的一天,怡里村委会迎来一位上级组织派来负责扶贫攻坚的联络员,这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相貌平平。听说此人是个记者,当过老师,村主任白正宏第一个就摇头了:“怎么又来一个吹鼓手,我们最需要的是实干家。”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此人便是当时的开远报社记者马文卫,现今他是开远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民盟开远市委副主委、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是扶贫攻坚这场战役,让马文卫与怡里结下缘,从踏进大山的那一天起,他就把汗水、智慧、情感一切都融入大山之中。

 

心中装着山里的村民

1982年,马文卫出生于建水县城郊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师专毕业,他就在开远的贫困山区当了六年小学教师,之后到市委机关从事秘书工作、到报社当记者也是长年下乡在山区。怡里行政村是开远市融媒体中心的挂钩包村点,2017年2020年,马文卫作为扶贫攻坚联络员一直这里工作。2021年至今他又是常驻怡里的市乡村振兴工作队员。

马文卫负责的五户建档立卡户在白石岩村,到这个村的路山高坡陡,弯急路滑,加上时常缭绕的大雾,十分凶险。马文卫在这条路上每年不知跑多少次。他从“马路杀手”变成了老司机,新车开成了旧车。有一次,马文卫从白石岩行车下来,山中云雾缭绕,能见度不足五米,在一个右转弯地方车子撞到一块大石头,下车一看,吓得心惊肉跳,要不是这块石头挡住,就掉进万丈深渊了。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同事罗平脸都吓白了,车子撞得伤痕累累,幸好人员无事。

几年来,马文卫与建档立卡户结下深厚感情,成为“亲戚”,为亲戚做了一桩桩实事:

初进白石岩村,到处是粪塘,污水横流,建档立卡户的家中都是人畜混居,衣物遍地。马文卫把他在城里当老师的一个小师妹带到山上来叫村民村民革除陋习。还给几户村民捐赠了20多个大衣架和几千元的新衣服。

2022年初,竹玉宝等几户建档立卡户想养鸡,但苦于没资金投入。马文卫知道后,通过朋友李春庚联合羊街鸿运养殖场给建档立卡户赠送了5000多元的五黑绿壳鸡苗。得到鸡苗的村民,像过年似的高兴。

鲁沙比村54岁的刘家才,因子女分家,土地也弄没了,老伴跟随外出打工的子女带孩子,他有力无处使,生活过得很苦闷。2022年1月8日,山风呼啸,天寒地冻。马文卫大清早就驾驶着自己的小车驶向鲁沙比村,他冒着严寒把刘家才从东山拉到西山小龙潭镇的青龙街水库上,将其安置在“开远丰阳田园农业有限公司”做工,当天马文卫还帮他打扫房间、铺床铺、安顿吃住,交待他要干些什么活。刘家才在这里,公司供吃供住,每月还有2000元的工资,他逢人就说:“马老师就像我的亲兄弟一样,遇上他是我的福气。”

 

心中装着山里的孩子

 

在马文卫一路扶贫攻坚的故事中,有不少关爱山区孩子的故事。这里引用他的一篇驻村日记:

曾记得有一次去白石岩村,路边遇到一个穿着脏兮兮的小女孩坐在石头上吃饭,她的母亲在猪圈里喂猪,我随口问她:“小朋友,今年几岁了?”她很害羞地小声回答我5岁了。我感到十分惊讶,5岁的孩子和我两岁的女儿差不多高,孩子面黄肌瘦,明显是营养不良。我详细了解情况后,下山与我的小师妹李贞羲聊起这件事,她立即发动她的几位朋友为小孩捐款捐物,开车去山里带孩子到市人民医院检查治疗,还给孩子买去许多营养品。几年来马文卫的爱心不仅仅倾注在驻村的山寨,他还与明威医院的马林辉老院长等爱心人士组建了一个爱心团队,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们都要购买一批学生学习用具、文体用具送给其他贫困山区的孩子。

他爱山里的村民,爱山里的孩子爱得是那样的亲,那样的深,以至内心留下两个愧疚。

作为儿子,马文卫愧对父亲母亲,2021年8月的一天,马文卫突然接到建水老家传来的一个噩耗,父亲去世了。此时,他正和村支书在开远城里卖泥鳅,这是为了给村民做示范,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在高山上养殖的稻田泥鳅,刚收获的第一桶金。本来马文卫打算等把这批泥鳅卖完就回去看望已病重半年的父亲,没想到父亲走得这么快,最后一面也没得见,留下终身遗憾。作为父亲,他愧疚女儿,由于身处扶贫攻坚第一线,顾大家舍小家,老婆孩子十天半月才见一面。马文卫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有一回我驻村两个月回到家,已上幼儿园的女儿居然认不出我。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心酸。我想等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一定要多陪陪她,带她去看她心中的大海。”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谁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的一块心头肉?只是家国情怀,忠孝不能两全啊!

 

心中装着山里的产业

长期以来,怡里村民猪鸡牛羊都饲养,桃李水果药材也种植,但没一样形成规模产业。今年3月的一天,马文卫在怡里跟几个老人饮酒,一位长者拉着他的手说:“马老师,我们怡里人是靠栽甘蔗致富的,开远糖厂倒闭后,甘蔗没人收购,有10多年没栽了,你给能帮我们村民想想办法?”马文卫听后觉得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好事,应该想尽办法去做。于是,他通过朋友马文忠大哥找到云南省甘蔗研究所的郭所长,陈述了怡里人渴望种甘蔗致富的心情,同时也是驻村工作队员的愿望。不谋而合,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也是他们的心愿,郭所长当即就表态大力支持,并指派副研究员覃伟同志作为指导专家,专门与马文卫对接。为做好调查研究,马文卫带着这位专家跑遍了怡里的村村寨寨,同时还深入到小龙潭镇的山区青龙街村,通过对海拔、气候、土壤、水利等条件的考察,他们掌握了东山、西山两地适合种植甘蔗的村寨和地块。

清明时节,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在怡里和青龙街两地山区更是出现一道风景线:由省甘科所无偿支援的10多吨优质甘蔗种运到地头,马文卫和村民们一起扛甘蔗、开沟、撒肥、埋苗、铺地膜,这场面在大山中持续了半个月。两地共70亩甘蔗种植示范基地终于建成,两块标有试验负责人马文卫及项目名称、项目目标、示范规模、指导专家的大牌子分别树立在东山、西山地头。目前,两个示范点的甘蔗长势喜人,特别是小塘沟村南盘江边的甘蔗肥壮茂密,棵棵杆粗叶绿,亩产将在8吨以上。为让村民吃到一颗定心丸,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村委会与省甘科所签订协议,甘蔗收获后,省甘科所到地边统一收购。

在怡里驻村的同时,马文卫还在开远与建水交界的山区青龙街村,指导村民创办起了一个“开远丰阳田园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带动该村的大棚蔬菜发展。2021年,该村大棚番茄种植达到600多亩,销售番茄收入最多的一农户达20万元马文卫他们还与9户建档立卡户签订了种了200亩大棚番茄的协议。他们暨指导村民种植又帮助销售,使这些贫困户当年实现脱贫。 

 

为大山鼓与呼

 

自参与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来,马文卫在挥洒汗水的同时还贡献智慧,充分发挥文化专长。2020年,马文卫被抽调到市扶贫办工作,他跑遍了全市的行政村和不少的山区村寨,在此基础上他和同事将开远市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经验等编辑出版了《开远战贫》一书。因为成绩突出,2022年3月,马文卫被评为“红河州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宣传信息先进个人。”2022年8月,马文卫参加开远市委组织部举办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大擂台大比武活动,荣获一等奖。去年以来,马文卫两次组织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入青龙街村和开远丰阳田园农业有限公司采风,这些开远作家们用诗歌、散文、通讯宣传青龙街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在驻村生活中,马文卫创作了系列以农民人物、农村生活为原型的小说发表于省内外刊物。还写了一万多字的驻村日记,记录他在大山中的所思所想,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感人的驻村日记被市政协的刊物、市文联的《开远文学》及网络采用。多少年来,在一茬又一茬的农村工作队员中,像这样的驻村日记难得一见。

风景这边独好。马文卫是大山的儿子,他不会离开大山,不会离开山里的农民兄弟,他还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留下足迹。

 

作者:宋应明

编辑审核:刘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