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历史可上溯至20世纪30年代,1941年在重庆正式成立。特殊的历史际遇,1943年5月民盟云南省委创立,成为民盟在全国的第一个地方组织,也是最早在云南建立和开展活动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作为云南重镇的曲靖,地理上距离省会昆明较近,交通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自然,在云南民盟诸多的活动中,许多事件都与曲靖有关。
一、30年代民盟先驱在曲靖的活动

1938年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全体教师合影,右五为闻一多,右二为吴征镒
抗战中,中国大批大学为了躲避战火、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而迁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奉民国政府教育部命令南迁,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等学校机构南迁,昆明一时成为抗战大后方著名的“民主堡垒”。
因战时交通紧张,经各方同意特别得到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的大力协助,组织了一部分学生步行至云南,即湘黔滇旅行团。旅行团由几位教师,如后来加入民盟的闻一多、吴征镒等人和男学生200余人分三队组成。为保安全,张治中还指派了一名中将带领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学生一律穿制服,但不带武器。
这一路走下来大约3500里,用了两个月零10天总计68日。对于步行团的成员自身,这是件非常高兴也值得纪念的事情。至于西南专题研究报告,步行团中教授、同学都有做。
吴征镒,1938年时任清华大学的助教,后来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吴征镒为这段艰辛的历程写有《长征日记》,从1938年4月19日入滇进入曲靖富源开始,到离开曲靖赴昆明,共记述有8天在曲靖各地的情形。
湘黔滇旅行团在曲靖富源县政府内中餐
“19日晴。……(富源县)胜境关一路各色杜鹃盛开,气象黔省迥然不同,……县内有大锑矿。”
“20日平彝(富源旧名)街期,入滇以后不叫赶场,而叫赶街。患大脖子病毒的很多。……”
“21日多行石灰岩小山间。路极平衍。果松林不断。……”
“22日晴而多风。入滇以后均如此。过公路里程碑一百八十二公里处有正在建筑的沾益宣威公路。凡四十五到沾益,豁然开朗,有一大平原,其中阡陌纵横,麦浪已黄,油菜、蚕豆将熟,为(湖南)常德以来所仅见。饭于沾益,地保敲锣,嘱店家勿抬物价。又三十里至曲靖。”
“23日曲靖城周六里,甚坚固。石子街道宽阔,铺面古老整齐,有北平风,唯屋矮小。出南门,没曲(靖)陆(良)公路南行三十里,有温泉,水温甚高(按:此温泉在陆良县境,全团均浴于此,全泉时还在野田中,上无遮盖)。”
“24日昨夜大风雨,气温大降。行七十五里至马龙,……西门外有象冢及忠勇异象牌坊。”
“25日……易隆,镇上有中阿小学,曲靖有伊斯兰教堂。滇省回人,实元、明二代陆续移来。”
“26日七十里至杨林。快干了的杨林海盆地颇大,也肥。镇属嵩明大镇,产肥酒,绿色。”
曲靖各县的风土特产,地形人文,所记虽简,但记述得生动准确。1948年联大三校复校时,遍寻旅行团文字资料,除此文外不得。同时,也是对抗战时期曲靖社会风俗的绝好记录。
二、四十年代民盟在曲靖的活动
以在曲靖设立组织为分界线,这一时期的民盟在曲靖活动有两个明显特征:1946年前主要是盟员成员个人在曲靖的活动为主,多为路过、访友,认识曲靖本地风土人情之事;1946年后,组织成立,活动开始趋于政治化。
1945年8月,民盟云南支部制订《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暂行组织简则》和《组织工作计划》,提出了抗战胜利后的组织发展规化和在昆明以外地区建立组织的要求,决定在大学生、中小学教师和中下层职员中发展盟员。(这个计划执行后,1946年5月民盟在曲靖、陆良、路南建立了小组,这是民盟在曲靖第一次设立组织,负责人为黄相荣等人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组织和盟员转入地下斗争,民盟的海外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继续与国民政府进行斗争。在民盟地下组织民盟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陆良的组织逐渐恢复活动。
陈赓、宋任穷部同边纵部队会师大会
1949年11月,民盟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海派人赴昭通做地方武装“西南人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在无法达到控制和改选的目的情况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六支队的掩护和配合下,拉出部分队伍1500余人枪至会泽县白雾村交由边纵进行改编。
三、五十至七十年代
50年代民盟在曲靖有5名盟员:吴友仁、葛秀椿、莫翰文、李铭、张萍,但没有建立地方组织。在这些盟员中,较活跃的是有中共身份的盟员吴友仁和莫翰文。这一时期两人均以中共党员身份从事各项工作。

工作中的吴友仁
吴友仁,白族,1922年3月出生于云南大理,1950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1月,受解放军云南省军管会派遣任至云南惠滇医院曲靖分院(曲靖专区中心卫生院)副院长,1954年,任曲靖专区医院院长;1957年5月出席云南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评为云南省先进生产者并获奖章一枚。
50到80年代,吴友仁担任曲靖专区医院副院长、院长职务长达34年,对曲靖医学健康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多项外科手术填补曲靖地区空白。1952年6月,开展2例剖腹产手术;1954年8月,开展肠切除吻合术和截肢手术;1956年8月,首次开展扁桃体摘除术;1962年12月,开展第一例肺叶切除手术。他主持完成的“威麦宁抗癌”科研项目评为云南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9年8月“威麦宁”通过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科技鉴定,卫生部将“威麦宁”列为抗癌新药,批准进入临床验证。1993年,吴友仁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莫翰文(前排右二)工作留影
莫翰文,彝族, 1916年4月生于云南蒙自,1944年12月参加了民盟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青”),担任小组长,1945年7月,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受组织委派参与创建了民盟江苏徐州支部,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解放云南的工作,在云南解放初期,安排至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工作,积极参加了接收政权和建设人民政权的工作
1950年,莫翰文被安排至曲靖中学(曲靖一中),负责对曲靖专区教育部门及留用人员的政治教导,同时兼任中共曲靖地委学生部部长。1953年被调至宣威中学(宣威一中)担任中共宣威一中支部书记、副校长。1960年受到开除中共党籍处理,1980年被平反。1983年退休返回家乡领导参与了蒙自民盟支部及后来县委的建立,并为修建蒙自闻一多纪念亭、纪念馆及南湖公园、建水燕子洞、五里冲水库等多方出钱出力。先后被评为蒙自县优秀共产党、蒙自县优秀委员及云南省、红河州级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1962年,民盟在曲靖设置过小组,由吴友仁担任组长,葛秀椿担任副组长,这一时期,盟员人数最多时有6人.
70年代民盟组织在曲靖活动停止。
四、八十年代
1980年,曲靖盟员人数为3人。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曲靖民盟发展进入新时期。1985年12月30日民盟曲靖市(县级)支部成立,主委吴友仁,1987年盟员人数88人。
盟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在北京寓所为曲靖写下“建设雕塑,美化城市”的题词
此一时期民盟身份的著名雕塑家、时任全国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作者刘开渠先生与曲靖结缘不少。他80年代观看了曲靖的城市雕塑艺术品后曾称赞道:“小小的城市,大大的雕塑。”1992年10月15日,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时,在北京寓所又为曲靖写下“建设雕塑,美化城市”的题词。80年代他还为曲靖城内的雕塑《鱼的故乡》设计方案,由其学生、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冯宜贵在1989年制作完成,在全国都较有影响力。
在创作设计之初,曲靖方面的工作人员首先向刘开渠着重介绍了曲靖有全国发现最早的鱼化石的这一情况,刘开渠听后决定由此取材。最后决定融入在曲靖发现距今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这一内容进行设计。最终,一位肌体丰满健壮,形象端庄典雅,朴质而透着慧美的史前母亲微微俯视、面带微笑、双手托鱼的雕塑画面最终定格。其中,还以13尾小鱼串成的颈部项饰,以象征1989年以前曲靖地区曾经所辖一市十二县(麒麟、沾益、马龙、陆良、师宗、罗平、宣威、会泽、富源、寻甸、嵩明、宜良、路南)。该雕塑在麒麟北路曲靖卷烟厂与小坡铁路桥之间一公园内。雕塑由38块墨石组合雕成,分10层拼装,高8米,重约50吨。技术娴熟,线条流畅,比例匀称谐调,整体丰满圆润,气势深沉雄大。
主要参考资料与信息来源:
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编印资料:《云南民盟大事记》、《云南民盟组织结构历史沿革
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云南民盟七十年》群言出版社2013年版
《吴征镒自传》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吴征镒《长征日记》
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忆西南联大》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民盟曲靖市委编印资料2003年《盟员手册》、2014年《简明知识100问》
民盟蒙自市委组编《蒙自市民盟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