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盟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盟史

“老青年”奔走国是之昆明地图

时间:2016/8/10 15:00:35|点击数:

“老青年”的名号是怎么来的?“老青年”在昆明的重要地图在哪里?那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

1941年6月,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李公朴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被誉为“民主堡垒”的昆明。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昆明规模最大、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补习学校——云南省基督教青年会,就成了公朴先生的首选,他住在这里,组织青年读书会、座谈会、演讲会,帮助出壁报、油印刊物,向青年们讲时事,讲延安,讲抗日根据地,教青年们唱陕北民歌、扭秧歌……青年们纷纷向他靠拢,开始积极地参加昆明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

青年会是公朴先生在昆明奔走国是的第一站,位于昆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鼎新街4号院。

公朴先生把学校作为培养抗战与建国新生力量的战场,他到昆明后,多次到云大附中、五华中学、求实中学、建民中学、临安中学、石屏中学、宝秀中学等去演讲,其中云大附中又是云南教育界的“民主堡垒”,杨春洲、楚图南、闻一多、吴晗、杨一波、冯素陶、赵沨、魏孟克、张光年、李广田等著名学者曾在云大附中任教,这些学者后来大多都加入了民盟。

公朴先生先后两次去云大附中演讲,还在云大附中住过一周,指导同学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热情洋溢地向青年学生介绍在敌后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分析国际国内的战争形势,阐述团结抗战的必要性以及抗战必胜的思想。一次演讲中大雨滂沱,先生看到同学们衣服都湿了,提议等雨停了再讲,同学们舍不得停,完全沉浸在他的演讲里,雨声与演讲声形成了美妙的交响。因为他的青春勃发,他的亦师亦友,云大附中的同学们把对他的喜爱与信任,融在了对他的特殊称呼里,“老青年”的殊荣因此而得。而云大附中也不辜负“老青年”的厚望,多年来以民盟前辈楚图南先生为云大附中所题词“读好书,交好友,行远路,做大事”为校训,学校教书育人的成效一直在云南省同类中学中名列前茅。

鉴于昆明的青年、特别是那些职业青年迫切要求阅读进步书刊的愿望,1942年12月,“老青年”创办了北门书屋,楼下两间销售进步文化书刊,也是经济窘况青年的阅览室和学习园地,楼上两间为卧室和书房,更是进步学生、知识界人士和民盟组织的聚会场所,楚图南、闻一多、吴晗、潘光旦等著名人士常来此商讨工作,被人称为“民主之家”。1944年8月,创办了北门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对抗日民主运动有促进作用的书籍,如最先出版的是由楚图南(笔名高寒)翻译的世界各国爱国流亡诗人的名诗合集《枫叶集》和张光年的诗作《雷》,再版了李公朴《全民抗战》周刊的部分内容和《华北敌后根据地》,出版了张光年和叶以群共同主编的一套民主文艺丛刊的第一集《文艺的民主问题》,对当时文艺的民主问题提出了尖锐深刻的意见,执笔者有茅盾、何其芳、曹靖华、姚雪垠、楚图南、闻一多、李何林、徐迟等二十多位。编印《北门小丛书》第一集《青年之路》,第二集《火箭炮与飞炸弹》,第三集《民主浅说》。

民盟中央常委、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洪泰基金发布会的演讲中一再提到青年,认为 “年轻人的成长就是中国的成长,年轻人的发展就是中国的发展,年轻人的希望就是中国的希望,年轻人的财富就是中国的财富。”他甚至希望在墓志铭上刻上“他一生与年轻相伴!”可见年轻在这位当代著名盟员心中的分量,也让我更加明白为什么云大附中的同学们称呼公朴先生为“老青年”。

“老青年”李公朴先生是一位永远年轻的人,他在昆明的5年多时间里,一直洋溢着青春的热情,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其奔走国是的足迹,深深印在昆明的每一寸地图上,刻在民盟后来者的心里。

作者:吕 程